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穿越>帝王之友(重生)> 帝王之友(重生)_分卷阅读_54

帝王之友(重生)_分卷阅读_54

  这个堂哥指不定知道点什么,连忙就拉着元望来找妙仪。
  崔元望还算是知道一点妙仪的脾气,在这儿湖边找到了独自一人的崔妙仪。
  妙仪脸上写满了某种诡异的表情,却一个字儿崩不出来,元望后头还有事儿,管不了这么个时常神经抽搐的妹妹便秘的表情,拎着她扔给棋院的先生便往外走。
  他这头快步跑出去,看着国子监旁边正停着一辆乌蓬马车,连忙上车,人还在喘着就拱手行礼:“殿下,实在是我那妹妹性子顽劣,她要是藏起来,要不是熟人真未必捉得到。”
  坐在车中的泽倒是笑了,递了一盏茶给他:“你倒是关心二房家里的堂妹,等你这一会儿也不妨事。”
  “今日圣人不是要与殿下问学么?咱们还是早早进宫准备些好。”元望饮尽茶水。
  泽下午的课业便不上了,东宫之中还有很多课程,他着急回去,崔元望作为伴读自然相伴。
  他们进了宫往万春殿去,殷邛下了朝之后召见了些朝臣,还有些站在外头等着召见,泽没有随着御前最近刚受宠的那位贾公公去侧殿歇息,而是选择站在了朝臣后也跟着等候。
  贾公公到御前有些风头,也不过几个月,他一个满脸褶子似的中年黄门,却生了一双白玉似的小手。泽总觉得将他袖子往上撸两分,就可以看见他那全是黄斑的胳膊,跟一双姑娘似的手缝起来的接缝。
  他得宠,就是因为这双做事细致精巧的惊人,又能按摩的巧手,于是贾小手拼了劲儿的买姑娘用的油膏护理他这双圆润细滑到连青筋都看不出来的小手。
  贾小手搓了搓他那双泛光的手,进去给殷邛通报了,殷邛也没什么反应。
  等到了群臣汇报完了,该摔的砚台和折子也已经洒的满地都是了,泽才绕过跪在地上打扫的贾小手和仇穆,到他爹眼前去。
  做的文章给殷邛看了几眼,殷邛也就没有脾气好的时候,今日依然拧着眉毛,耐性格外差,看了两眼便扔到边上去了。
  泽已经习惯了。
  殷邛在骂他,总比当他不存在好。
  可他心里的无措与痛苦真是一分也没有减少。
  “这是谁教你的调子!现在这个时候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个世道论这理论有意思么?”殷邛爆出一排青筋的手压在折子上。
  泽没法说是谁教的,他不论写什么来,殷邛总是要骂。
  他有时候绝望的想,阿耶只是单纯的朝他发泄脾气而已,不论做什么他都是错。
  “是我自己写的,我不知道这句话这句话有何错。”泽硬邦邦说道。
  “那你给我解释解释。”邛撑起身子,直了直他僵硬了一天的腰。
  泽道:“便是说掌握平衡之道,各方势力平衡,稳住朝堂上相互胶着的状态,也有无为而治之含义。”
  殷邛:“那你是觉得,当今朝堂应该重视平衡?”
  泽道:“阿耶登基后,削弱世家实力,平衡军营开支,难道不是平衡之道。”
  殷邛阴惨惨的笑了:“我平衡,不是因为该平衡,而是因为我没本事,你不明白么!”
  泽惊了一下。
  殷邛吼道:“若是你父皇是一人之力,手握兵权,政见独立,自有基础登基,我会玩这些‘烹小鲜’的路子么?!我是不得已而为之,烹了十年,什么也没做,天天守着这帮东戳西戳的世家,战战兢兢,守着不大的地方,跟他们闹这些没用的心眼子!你倒是还学会这一套了,是不是你打算几十年登基后,再来烹这点玩意儿?!”
  泽不知今天前头朝臣提了些什么,让殷邛如此大怒。
  但他说的话,也足够让泽震惊了。
  殷邛拿起了折子正要狠狠掷在地上,忽地后头传来了一句凉凉的话:“你对自个儿有火气,朝孩子发什么脾气。光吼,说不清楚一句话,你这样能教个谁?”
  殷邛如同噎了一口气,抬起来的折子再扔不下去了,坐回了位置,说不出的疲惫:“那你来教啊。”
  “呵,我自己儿子顾不上教,上赶着教别人家儿子,你给我的俸禄够我给你这么忙前跑后么。”薛菱从屏风后头缓缓站起来,手里拈着一张折子。
  泽一脸吃惊。
  后宫不得干政。
  这句话殷邛都恨不得做成横匾挂在红阑殿,可薛妃娘娘怎么会在这里。
  殷邛坐在椅上捂着脸冷笑几声:“那就让他慈悲天下去吧。”
  薛菱斜了他一眼,看着一脸惊惶的泽,不忍的从后头走出来,将那折子放在了桌案上,开口道:“殿下,我敢问一句,几个月前那封跟林阁老有关系的策论,是不是……你自己的意思?”
  泽点了点头。
  “你是真心认为国不宜杀戮太重,养军太多太过拖累国库开支,降低赋税,无为而治,均田天下。”薛菱开口道。
  薛菱笑:“殿下当真是多情菩萨心,搁在天下,算是好事儿,在殷家,这应该叫做昏聩无能。”
  泽咽了咽口水,刚要开口,薛菱却抬手止住了。
  薛菱道:“殿下,少年初成,总是喜欢学着爹长大,学着爹做事。你也不例外,只是将你阿耶最厌恶的那张皮学了个十成十。”
  她早早听说过殷邛和泽之间的矛盾,本想着少年到了叛逆时候,跟爹有些摩擦也算正常,这连着几日万春殿内听会朝,总算是品出点不对来了。
  殷邛根本不是个当爹的料。
  再加上薛菱之前觉得他也不是个做郎君的料,这会儿殷邛在她眼里头当真是一无是处了。
  薛菱:“殿下可知道大邺如今最大的沉珂是什么?”
  泽:“世家位重?边关侵犯?军权偏倚?”
  薛菱心道:妈蛋这要是我儿子,我早一巴掌抽上去了,这么些年,学了些屎!
  殷邛哼哼冷笑了两下,仿佛在嘲讽邻居家的孩子考了倒数第一。
  薛菱:“殿下,是穷啊。咱们大邺,太穷了。”
  泽站在天下最恢弘富丽的大兴宫内,一脸懵比。
  第45章
  “军费总开支站到每年总财政开支的将近三分之二,殿下知道这是个什么概念么?六军大营,是用血供出来的啊!暂且不提这个开支比例,国库每年收入,就与前朝前代不能比,甚至连两百年前司马家的时候也比不得。”
  泽不肯相信:“怎会……自高祖至显宗……”
  “高祖显宗,国库从来就没有丰盈过。歌颂点丰功伟绩的时候,国库丰盈四个字儿,跟恭喜发财也没差。”薛菱摇头:“大邺从立国至此百年,赋税之低,堪称是汉地千年未有过的,大兴宫如此辉煌气派,修了十三年。汉高祖修建未央宫,才用了两年。”
  “南北运河,虽缓解了北地四百年战乱后的贫瘠与苍凉,但高祖、显宗,从未敢过度使用民力徭役,修成用了十二年。”
  薛菱叹了口气:“天下没有哪个王朝,如大邺一般,做事如此小心守护着积累不过几十年的薄薄民福,生怕用多了一点,便再回到当年。纵然大邺如此对民众堪称无为而治,然一旦有天灾人祸,必定还是流民千万,家破人亡。”
  薛菱道:“如今这些年也算是好了,除却七年前一次大洪灾,绝大多数百姓也算得上安居乐业,自立国之初的两百六十余万户,增加至如今的六百余户,增长了一倍有余。”
  殷邛看了薛菱一眼。
  泽道:“那为何并不增加赋税?”
  薛菱:“持续百年的低赋税已经养刁了百姓,若是皇权大过天,世家安分如狗,各地几无盘剥,我们将赋税提高三倍,也不会有任何乱象。可自先秦统一,千年也没有这样的天下……南地府兵分立、世家依旧横行,一旦重赋,你阿耶玩了十年的平衡路子,瞬间必会倾覆。”
  薛菱又道:“更何况王朝不可目光短浅,百姓手中有余粮余钱,日子过得像样,民智跟自个儿家底挂钩,水涨船高,自然不会受到各地豪强怂恿爆发激愤。在府兵制还未完全解决的时候,我们唯有如此,才可从根本上就破除各地延绵千年不断的种种暴动。”
  薛菱:“这就是为何,圣人敢将外军只设立在边境,内部只用无数当地府兵相互牵制,也平安多年。”
  薛妃至此一点,泽仍一脸茫然。
  她觉得自个儿说了,泽也估计不明白,也不打算将这个问题讲深了。
  薛菱道:“你这个孩子,心里头没有学到半分脚踏实地的东西。殿下,不论是儒生亦或是相臣,总喜欢跟您扯明天,扯假大空的为君之道。道,是一个做过皇位几十年后的皇帝总结出来的几个字儿的心得,是剑客几十年刀法练后浓缩成的一个词儿,您还是个刚入武门的后生,从最基本的招式打起吧。“她忍不住担心,会不会自个儿那个心眼颇深的儿子,也长歪成这个样子:“今日我给殿下留个问题,便是五日后,将大邺人口最多的十座城市,如今的户数、单户均赋税与收入、目前人均的财产分量,以及这些城镇强盛的原因分析,不必写作折子,记在脑中,报给圣人便是。”
  泽愣道:“是!我……我……”纵然这些数字,户部也能报上来,他却知道是薛菱要他通过这些数字来分析成因,了解状况。他好似抓住了一点皮毛,却不得要领,满面激动。
  殷邛手拍在了案上:“你且先下去吧!”
  泽还想再问,却看着殷邛明显对薛妃有话想说,连忙行礼,躬身退下。
  薛菱看他走了,啧啧道:“你怎么给他找的老师,脑子里都学了些什么玩意儿,全都是酸儒们的理论,重视民生的口号喊得响亮,什么东西都是浮在表面的,也都不去追究最根深的原因。”
  她扶着腰转过脸来,却看着殷邛目不转睛望着她。
  “看我做什么?要给我钱?行啊,一个字儿一两,上缴我给你管儿子的学费吧。”薛菱伸手。
  殷邛却把自己的手递了过去。
  她甩开:“有钱给钱,没钱滚蛋。”
  “你都说了,大邺穷成这样,我上哪儿给钱。”殷邛笑了。
  薛菱道:“亏你还笑得出来,刚刚给儿子发脾气的样子去哪儿了?”
  殷邛:“这些天你心里有个大概了么?”
  薛菱叹:“国库不丰这事,也没有那么难解决。看你有没有下定决心改革的样子就是了,你一旦动手,牵扯到世家根本的权利,必定一个个都成为你的敌人。只是有些事情再不做,你这辈子,也怕是活不成你登基前想成为的‘明君’了。”
  殷邛垂眼:“再过几年就是立国百年了啊,可离着那火候,还差了千万里。”
  虽当年殷邛上位的手段,以致如今他向史官索要《起居注》都不得,怀揣的理由却是有那么点伟光正的意思的。
  太后专权几十年,西南与北部战役连连失手,虽未损伤国之元气,但与前两代时的境况截然相反。各地丛生灾祸,朝堂也混乱不堪,群臣皆言牝鸡司晨,天理不容。在殷邛眼中,不姓殷的人,却掌握者殷家的权,这就是篡国。
  这个篡国的人,还是在他幼时最宠爱他,真心呵护他的母亲。
  更何况中宗为了防母亲,暂搁龙众,封锁高祖留下的藏书室,早些年,殷邛还安慰自己,中宗至少神志清楚、只是病弱不堪,至少还会教导他们兄弟三人。
  母亲虽不能说的上是治世奇才,但也是天下奇女子,朝政打理的也算有度,没有出过太大的纰漏。
  夫妻二人,当年携手过来也看在过年幼的殷邛眼内。母亲在朝臣面前雷厉风行,却仍肯替中宗洗手做羹汤,中宗昏聩软弱,却生得一副情深意重心,以至于日后恨极了他母亲,也未曾支使过龙众杀她。
  但这份重情,到了日后,在殷邛眼里就算得上讽刺了。
  他十二三岁时才发现中宗脾气暴怒,行事荒唐的原因,竟然是母亲常年下毒的结果,而她身上配有独特的安神香,用来抚慰中宗的多疑与暴烈,显得中宗十分听从她的话语。
  而中宗的荒唐脾气,也便是在他母亲不在的时候,仿佛是离开了安神香后便愈演愈烈,极近恶毒的咒骂起了这个过了半辈子的篡国的仇敌。
  他两个哥哥,太子宽简仁厚,也将中宗的昏聩多情遗传了个十有八九,而二哥建王虽颇有能力、心思深沉,却过分仰慕世家风骨,厌恶母亲的出身,以至于戳到了母亲的逆鳞,而不受待见。
  日后这两个哥哥斗得你死我活之际,中宗却偷偷带殷邛来了万春殿。
  万春殿废弃多年,藏书极多,中宗驾轻就熟的带他进入了万春殿的密室,其中既无尚方宝剑,也无国之机密,只有高祖时期无数的手稿、信件、书籍。
  整一座藏书室内,所有笔迹均来自于高祖之手,中宗那时双眼昏花,也无话来教导他,只拍了拍他的头,命宫人没隔几日带他来着藏书室内,坐一坐。
  那时,殷邛才第一次接受到了,殷氏的帝王教育。
  高祖的很多笔迹,都不过是些闲言碎语,却事无巨细分析天下大小祸患成因,更有前朝史学修撰。但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高祖一本书册,十分简略的写下了一个百年之约。
  那百年之约中,描绘的种种高祖时期便埋下的种子,此刻与殷邛所学一一对应,他也顺着将近六七十年前的展望,依稀看到了高祖希望能构建的时代。
  这几乎像是殷邛胸膛里陡然燃起的一团火。
  当初他不过少年,距离大邺立国百年,还有将近二十年,他能做到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