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耽美>不一样的导演[娱乐圈]> 不一样的导演[娱乐圈] 第217节

不一样的导演[娱乐圈] 第217节

  卡尔突然拍了拍孔修明的肩膀,然后绕着孔修明走了一圈,露出了满意的表情。
  虽然是卡尔在夸奖自己,实际上孔修明觉得卡尔穿着这一身地球护卫队的衣服,那才是真的帅气。
  卡尔的个子本来就高,再加上防护服的特点,把他的身材轮廓全部勾了出来。
  这让孔修明有一点点的嫉妒,为什么卡尔的骨架可以如此的匀称,穿起衣服来就跟衣架子一样。
  然而他不知道在卡尔的眼中,他的骨架也很具有很好看。
  两个人没有继续互相吹捧,而是加快速度朝放映厅走去,还有一分钟《地球要塞3》就要正式放映了!
  第121章 《3》(上)
  走进放映厅,里面已经坐满了人。每个人都在和身旁的伙伴交流着,期待、紧张、喜悦萦绕在整个放映厅内。
  还好孔修明和卡尔他们当初买票买得早,尚且有一个不错的座位。
  两人交流了几句,放映厅就逐渐暗了下来。每个观众的心跳都不断加速,他们期待《地球要塞3》实在太久了。
  所有观众们都已经做好了慢慢插入回忆的准备,毕竟这已经是系列电影的通病。开始的画面、剧情都会比较平稳,方便第一次接触的观众了解剧情,然而谁知道秦砚一开始就不走寻常路。
  银幕突然转亮,同时整个放映厅内突然爆发出剧烈的轰鸣声和爆炸声,直接就是人类士兵与硅基生命进行战斗的场面。
  茫茫如麦浪一般的硅基生命,正朝着要塞涌去,与要塞、人类、各种机甲展开战斗。
  《地球要塞》这个名字已经使用了三部,观众们一直把“要塞”当做一个背景介绍,并没有意识到“要塞”对于人类来说到底有多么的重要。
  “要塞”可是人类科技的巅峰结晶,是人类当初为了对抗硅基生命而创造出来的战争机器。
  这些硅基生物入侵地球内部,开始和人类进行近距离战斗之后,要塞终于展露出了它狰狞的一面。
  在战争状态下的要塞,整个就是一个超级大型的战争机器。
  之前供整个城市生活的动力源,全部转换成各种中远距离武器的动力源。各种等离子炮、电磁炮、中远距离核导弹……现代武器的破坏威力通过画面展示而出。
  同时还有能量屏障、无人机防卫系统、导弹拦截系统等等。
  要塞,无愧于人类最后战争堡垒的地位。
  当然另外一边硅基生命也展现出恐怖的战斗力,无穷无尽、整齐划一的硅基生命,如同浪潮一般地涌向要塞。
  包括《地球要塞》前作中出现过的晶体机器人,新登场的硅基战甲、硅基战斗兽等等。
  敌人的外形一模一样、动作整齐划一,数量又特别庞大,给观众一种视觉上恐怖的震撼与压力。
  所有人心中都出现了一个谨慎的疑惑,怎么剧情跳跃这么快,难道说硅基生命已经全面入侵了地球了吗?
  属于要塞的战斗力的确很强大,但是实在抵抗不住源源不断的硅基生命。
  这些硅基生命完全没有个体意识,听从于“母亲”的指挥,在战斗的时候会做出绝对正确的选择。
  以伤换命、绝不退缩、自爆杀敌、相互配合……单论战斗执行力远比人类更高。
  更恐怖的是他们或者说“母亲”的智商实在太恐怖了,指挥这么多硅基生命进行战斗,没有任何的停顿、呆滞。
  他们就像是银白色的蚂蚁一样,一窝蜂地涌向了黑色的要塞。
  “蚁多咬死象”,最能形容这个时候双方的抗衡和拉锯。
  激烈逐渐转变为僵持,要塞的行动迟缓,再加上硅基生命的源源不断,很快局势就倒向硅基生命。
  全球一百多座地球要塞,分批集中在几座大陆的平原地区。对手是硅基生命,防御战可行不通。
  观众们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座座的要塞被入侵、爆炸。
  而且电影画面在这个时候转移到了很多普通人类身上。浴血奋战的战士、临阵脱逃的懦夫、在要塞内祈求祷告的信徒……
  每一个人的画面或许只有几秒钟,但通过每个人的表情把战争的痛苦与绝望刻画入骨。
  孔修明他们这些知道《地球要塞》正传结局的人,也会随着人类的战况失败而痛苦、难过,更不要说其他的观众了。
  其实在电影之外,有很多观众都喜欢硅基生命,喜欢这种高级的生命体,硅基生命的周边销量一直不错。
  但是看到银幕之上的人类不断被硅基生命残杀,人类最后赖以生存的要塞也在轰鸣中燃烧、倒塌的时候,每个人还是能够感觉到痛苦。
  人类,多么美丽而又脆弱的生物啊。
  难道这就是《地球要塞3》的剧情,讲得是人类战争失败后,艰难求生的故事?
  尤其是阅读过原著小说的人更加迷惑,《地球要塞》小说不是这样的啊。难道《地球要塞3》是导演秦砚的原创剧本?
  就在这个时候画面就如同破碎的玻璃一样,破碎、消散,等碎片散尽,观众们才看到了段潮阳痛苦的表情,以及段潮阳从一个巨大的营养舱中爬了出来。
  不需要任何文字、画外音的解释,一个表情就让观众们知道刚才一切都不是真实的。
  孔修明长舒了一口气,他感觉自己右手臂被卡尔握住,不停摇晃传递着对方激动情绪,卡尔在他的耳边说到一句:
  “秦砚导演,实在太牛x了!”
  孔修明立刻会意卡尔说的是什么意思。
  他们都没有想到,秦砚居然会用这样一个视角来切入《地球要塞3》的开篇布局。
  《地球要塞》系列实在太出名了,越来越多观众因为电影而去看原著小说。
  它和《哈利波特》系列有一点相像,在观看之前,观众们大概已经知道电影剧情会发生什么,所以在剧情方面往往让人难以感觉到惊喜。
  当然,对于绝大部分的改编影视作品而言,只要剧情不瞎改变,老老实实按照原著的剧情拍摄就已经能够让原著粉丝们满意了。
  可问题是秦砚是循规蹈矩的导演吗?
  按照原著的顺序、节奏拍摄,电影带给观众的刺激会有一个上限。秦砚自认自己能够超越这个上限,所以他选择了大胆的改变。
  包括孔修明、卡尔在内的所有原著小说迷们,他们在脑海之中已经推演过无数种可能的叙事方式。
  他们都没有想到秦砚采取了居然把小说原著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段话给拿出来发挥、拓展,带来一个如此让人激动的开始。
  “段潮阳和很多地球联盟的军官,经过无数次的推演,他们发现人类和硅基生命展开全面战斗,根本没有任何胜利的可能性。”
  “段潮阳一次又一次的推演战争走向,但他依然无法改变结局。”
  就这样一段话,孔修明和卡尔都以为在电影中简单交代背景即可,万万没有想到,秦砚居然完全用了如此恢弘、紧张的画面来展示。
  如果让普通人去想象如何推演战斗,第一反应恐怕是沙盘、行军旗,现代科技可能会借用电脑计算爆炸、飞行、导弹轨迹等信息。
  而秦砚导演在电影中给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用全息技术进行战争模拟!
  《地球要塞3》的科技感瞬间得以展示!
  为什么科幻如此迷人,以为它永远在扩展着人类想象力的边界。而《地球要塞》绝对是合格的科幻电影!
  电影才刚刚开场5分钟,导演就已经通过昂贵的特效画面,彻底将观众的注意力牢牢抓在手中。
  孔修明还在心中感叹秦砚强悍的编剧与画面功底,剧情已经继续展开。
  “果然还是不行吗?你已经是唯一一个能撑过4年的指挥者了。”
  一旁是同样取下模拟装置的艾丽莎,有些沮丧地说道。
  “还有希望。”
  段潮阳已经尝试过无数次了,结局没有丝毫的改变,没有人知道段潮阳所说的“希望”到底在哪里。
  在二人的谈话之中,这几年所发生的事情娓娓道来。
  在地球联盟决定了要全力破解硅基芯片后,人类的科技便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
  也因为芯片的存在,地球联盟得到了很多关于硅基生命的资料,包括硅基生命的种类、具体数量、距离、太空穿梭时间等等。
  硅基生命相对于地球而来的确是不可挑战的巨无霸,不幸中的万幸,这也意味着硅基生命不可能为了区区一个地球,整个种群跨越数万光年的距离,来到银河系攻占地球。
  硅基生命智商卓绝,相应的他们也是绝对理智的代表,一切行为都符合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他们只是对人类
  感兴趣,而不是绝对要毁灭人类。
  画面突然切换到回忆模式,在回忆之中段潮阳曾经问过孙从云:
  “你说硅基生命为什么要入侵人类呢?一定要掀起两个种族的战争吗?”
  面对段潮阳的困惑与仇恨,孙从云反而相当淡定地说道:
  “我并不认为硅基生命对人类抱有多大的仇恨。”
  “那为什么硅基生命要派先锋部队入侵地球呢?”
  孙从云转过身来,表情冷漠且疯狂,似乎对于人类命运毫不担心。不用解释,观众们都这道这是“孙从云”而不是“沈楚楠”。
  “你知道蚂蚁巢曾经给人类建筑带来无数的灵感吧。”
  “嗯。”
  “可是你知道人类是如何观察蚂蚁巢穴的吗?”
  不只是段潮阳,就连银幕之前的观众也露出疑惑的表情。
  孙从云给出了答案说道:“人类会朝着蚂蚁巢穴内注入融化、滚烫的金属液,金属液随着巢穴隧道流淌至每一条道路的末端。等金属溶液冷却后,一个巧夺天工的蚂蚁巢穴模型就得到了。”
  “人类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了关于生物、建筑方面的知识。”
  “可是人类在做这件事之前,有去征询过蚂蚁的意见吗?我需要研究你的老家,你们都离开巢穴吧。”
  “不会。整个巢穴的蚂蚁,包括蚁后在内都会被滚烫的溶液灼烧成灰烬。”
  “人类就是硅基生命眼中的蚂蚁,而地球则是那个具有研究价值的蚂蚁巢。”
  话音落下,画面又回到了段潮阳和艾丽莎交谈的画面。
  不过刚才孙从云那段话实在让人震撼,原本他们以为轰轰烈烈的种族战争,在硅基生命眼中竟然只是一场科学研究吗?
  与此同时,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秦砚居然这么快就来了一波回忆杀。看到孙从云的时候,不少观众甚至呼喊出“沈楚楠”的名字。
  没办法,“沈楚楠”这个角色实在太深入人心了。
  所有人都在感叹,秦砚这个导演未免也太任性了吧。居然安排谢北杨在回忆中出场,问题是这个消息还一直守到现在。
  谢北杨现在在北美、欧洲的人气可不低,至于在华文化圈里,谢北杨更是恐怖。
  如果秦砚在宣传的时候,带上谢北杨的名字,《地球要塞3》预售票房恐怕还得高上一截,毕竟很多人都因为“沈楚楠的死亡”而不愿意再看《3》。
  结果秦砚居然一声不吭。秦砚为了票房全球各地宣传,不辞辛苦,但在这些方面又不搞噱头,实在让人头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