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其他>重生之民国元帅> 第三百四十二节光棍问题

第三百四十二节光棍问题

  本来华夏外交部门的人想要强硬的用黄金来进行交易,可是毛远山也说了,早晚咱们要把日本鬼子手里的所有东西都给拿过来,现在先别挑食儿,只要是能有的东西,咱们全部都拿着,反正没用的东西,我们是不要,日本鬼子现在还奢望着能用日元来结账,对于那种废纸一样的东西,毛远山根本连看都不看!现在日本国内的很多偏远地区,日元直接都已经是废弃了,早就回到了古代社会的那种以物易物的情况,很多人也都看出来了,政府现在是什么东西都没有,就靠着一张信誉,就靠着老百姓对天皇陛下的崇拜。
  这样的欺骗行为,短时间内还可以依靠老百姓的热情,可长时间就不行了,老百姓可以一天不吃粮食,也可以一个月不吃粮食,可如果让他们常年都看不到粮食,每天以草根和树皮,包括一些各种各样的杂粮面儿为主要食品的话,他们的身体也会坚持不住的,现在很多日本老百姓都已经是有些讨厌这场战争了,尤其是那些家中死了丈夫死了儿子的,不管日本妇救会怎么给他们说这个问题,那也是一个事实摆在眼前,家中失去了劳动力,应该怎么活下去呢?日本政府没有为他们考虑这些,只希望他们把家里的次子或者是其他的男人再次送上战场。
  那些身上披着爱国标语的老妇人们,每天都会到这些家里来进行游说,使劲的鼓动你,把家里的男人们送上战场,刚开始的时候,一天来两天来,支撑不住,就把家里的人给送上去了,现在可是真的后悔了,到目前为止,根本就没有一点消息证明家里的男人们还活着,所有的日本家庭这个时候都有些难过了,当初的狂热已经消退了,为什么就不能够跟别人一样顶住压力,让家里的人不上战场呢!虽然那些人被批上了卖国贼的帽子,而且把他们赶到了山里去,可是人家的日子过得也不错呀,至少全家还能够在一块,有些日子还能够打猎,打到一只猎物,改善一下家里的生活呢。
  天底下毕竟是没有卖后悔药的,就算现在那些老娘们都已经后悔了,可又有什么用呢?你们的儿子都已经死在了华夏的战场上,或者是其他的地方,反正他们是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你们后半辈子只能是依靠自己了,这个时候,日本政府又盯上了他们手里的女儿,男人没有了,就得靠女人了,女人可以去工厂去干活,也可以到战场上去当慰安妇,这也是日本鬼子想出来的,况且华夏还在日本招募一批日本女人,干的活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华夏的说法比较好,是到战场上洗衣服什么的,而且每天还给钱,只不过给了这个钱是交给日本政府了,跟日本老百姓没什么关系。
  日本国内这个时候也出现了很多的叛徒,这些叛徒是为华夏人做事的,虽然日本政府严格的禁止他们给华夏做事,可是华夏人给钱呀,现在这个饥荒年代,华夏人又给粮食,为什么不给华夏人做事呢?华夏的船只可以航行于日本的各大港口,尤其是当他们运送粮食的船只过来的时候,那简直是比天皇陛下都受欢迎呀!天皇陛下指示精神食粮,可人能天天靠精神过日子吗?一天不吃粮食都是坚持不住的,只有华夏人的粮食,船只过来的时候,大家的眼里才有了希望,这种变化是最近才有的,日本政府就算是想制止,可他们也没有足够的粮食拿出来呀。
  按照毛远山的说法,这就是和平演变,必须得让日本老百姓看清楚日本天皇的嘴裂,也让他们看清楚日本政府的末日,只有这样,日本老百姓才不会跟着他们继续的混下去,当然了,毛远山也不是上帝,也不会去成就日本老百姓,只是换种方式去榨干日本老百姓的剩余价值就是了,现在别看是带着粮食来的,可得你们用东西来换呀,如果你们没有东西的话,那没有问题的,家里人可以到我们华夏人那里去工作,男人进工厂,女人我们给你们安排一个好地方,啥事儿都不用干,躺在那里就把钱给挣了。
  毛远山非常清楚,现在这个年代华夏跟日本的仇恨关系非常厉害,在原来的社会,华夏可是经常欺负日本的,在5000年的历史当中,日本也没少给华夏上贡,所以日本强大之后才会把第一个目标对准华夏,所以毛远山在日本培养了大量的叛徒,用他们的嘴去鼓吹华夏,这样才能让日本老百姓接受华夏,接受华夏人的雇佣。
  还得让普通的日本老百姓看清楚,接受华夏雇佣的老百姓家庭过得是非常好的,没有接受雇佣的家庭过得是非常差的,这一点在神奈川普通的两户农民家里就能够体现出来了。
  这两户农民都在这个村子里居住了,有上百年了,从他们爷爷那一代就在这里呆着,基本上两家的贫富差距不大,也就是在某个时代稍微努力一下就超越对方,但是拉开的差距不超过10%,基本上属于是一样的家庭,可现在两个家庭是完全不一样,其中一个家庭每天都能吃上米饭,另外一个家庭只能是吃政府给的那种杂粮面,里面甚至掺了很多的沙子,吃下去之后根本就消化不了。
  “孩子他爹,要不然我们也跟隔壁的山下一样,去跟华夏人做工算了,老大眼看就要长大了,如果是按照其他人的那种做法,就得把他送到军队当中去,我们什么也得不到的,你看隔壁家的老大,自从被华夏人招募之后,华夏人给了他们钱,贿赂了征兵处的人,也不需要上战场,就在家里帮华夏人做事,每天两斤大米呢。”夜深人静的时候,住在东边的这户母亲开始了自己的盘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