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穿越>大明天启> 第317章 天不生夫子,万古长如夜

第317章 天不生夫子,万古长如夜

  这第一篇本来就不是朱由校所愿意写的,而是叶向高所提的要求。他来自后世,对于孔子,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抵触情绪,能够写到这个样子,已经是很不错了,而听杨鹤的意思,自己把孔子还拨高得不够,不能让他或者他们满意。
  而叶向高在下面也是大急。好不容易说动皇帝,将此篇列为第一,不想杨鹤竟然还不满意,如果真的惹恼了皇帝,到时第一篇的地位都不可得,那就不好看了。
  杨鹤继续说道:“春秋时期,天崩地解,礼崩乐坏,天生我孔子,不仅克己复礼,而且居仁由义,特别是把道德的种子根植和内化于人心,使人明了克己复礼和居仁由义之所以然,从而增强了人的自信和自尊,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规模和气象,这就是所谓的“道著于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刘宗周也上前道:“良知之教,如日中天。昔人谓:‘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良知者,生而即有、不假外求者是也,即孟子所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无论世道如何,在如同日月般道德明灯的光照和指引下,我们的生命生存生活有了为何和何为的内在依据和强大动力,而且使我们有了判断真假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这种共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一种宗教和文化得以生存和延续、发展和超越的基础。而这一切,皆是我们的圣人孔子所赐!故而请陛下改为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朱由校道:“可是如此赞孔子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会不会贬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往圣呢?”
  刘宗周道:“如此盛赞孔子,但却不会贬低往圣,亦非关闭来者优入圣域之门。相反,往圣因孔子发明而更为圣,来者因宗法孔子而优入圣。此皆无乖乎孔子之为圣,此即前元武宗所说的“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由此而言,而刘谐所说的“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是站不住脚的。”
  朱由校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眼光看向叶向高和徐光启。
  叶向高得此机会,立即上前道:“陛下,臣以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已经将夫子拨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们觉得不够,一切但凭圣裁。”
  徐光启道:“臣观西方,他们亦有圣人,而孔子是儒家道统自觉的担当者,从而在宇宙间确立了基本的天道与人伦,使人生社会有其价值之维系。我们将夫子拨高,也未尝不可。”
  朱由校点点头道:“既然大家都觉得应该将夫子拨高,那我们将第一篇改为天不生夫子,万古长如夜吧。”
  众臣一起跪倒在地高呼:“圣明无过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有些人竟然流出了眼泪,使得朱由校相信,这应该是他们真实的想法。
  他本来对孔夫子的一点点抵触情绪也于此烟消云散,在他想来,自己不过中人之资,难道这满朝的大臣见识都不如自己,何况还有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在内。只能说是自己的认识并没有到位。
  这是朱由校真正开始将孔夫子当成圣人,不象以前是为了维系住士子官吏的好感,而是真正开始用心去了解孔夫子,认识到在当时的情况下,孔夫子作出的事业是如何地了不起,而中华文化的道统继承对于中国人,对于中华民族,是如何地重要。
  后世有著名史学家评价道:“天启皇帝不断使中国人的道统延续下来,更重要的是他完美地发扬了儒家,扬弃了有碍于中国人进步的一些腐朽思想,加进了一些其它文明的先进思想,使得孔夫子的学说变成了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信奉的新儒家思想。而他所继承与光大的文化意识并不是一般的思想体系,而是体现天道与人伦的教化。有人称之为赫日当空照,这是一个很以恰切的比喻。而在抬高孔夫子历史地位的同时,也使得自己被后世人称为新圣。”
  朱由校站了起来,手一挥道:“大家学的都是圣人之学,就要遵从圣人之教化,一起将儒家发扬光大,让这世界上所有的文明人,都能知道夫子的学说,让他们都知道,我们是圣人苗裔,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我们也要不落于人后,别人有我,我们也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们更要有。不要让我们的祖宗蒙羞,那就只能做得比祖宗更好!”
  众臣一起道:“臣等愿附于骥尾,光大我中华道统!”
  朱由校笑笑道:“还有一个消息,经内阁诸人提议,朕决定将新历法以夫子诞生之年为公元元年,定于明年实施,则夫子之名,可流芳万古。夫子的光芒,将永照中华。”
  众臣更是狂喜,有人已经泣不成声。而朱由校说是内阁诸人的提议,是希望能够提高内阁的威望,消弭有些大臣对方从哲,叶向高等人的意见,特别是东林人对叶向高的怨恨。
  事实证明这个说明还是有用的。和儒家道统比起来,那党派之争根本就不能算什么。至少东林人已经原谅了叶向高此前的一些行为,大家对首辅和次辅的印象都大好。当然,至于能持续多长时间,那还是不要报太大希望的好。
  欢喜后,应该干的事还是要干的,对于《常识》的第二篇,又有人提意见了:“陛下,臣以为,实事求是之解,似乎有些不同于古书。此言最早见于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后来颜师古注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实也’,而此篇则称之为‘学为实用’,说什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所以臣有些困惑。”
  这话就让叶向高有些不快了,理论与实际结合是朱由校提出的,而学为实用则是东林派的观点,好不容易有个东林的观点得到皇帝的肯定,竟然有人跳出来说三道四,着实可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