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灵异>秦·君临天下> 第329章 宜安之战(上)

第329章 宜安之战(上)

  秦王政十一年秋。秦军大将桓齮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葶城西南),对赵都邯郸构成严重威胁。
  秦军出井陉之后,直接攻击区域是在滹沱河之南。在这里赵国建有众多的城邑,在赵国失去了太原盆地之后,滹沱河下游,成为了沟通赵国南北的必经之路。由于赵国的防御重点在南北两线,即云中、雁门的赵北长城,以及邯郸一带的赵南长城,因此秦军主力在滹沱河南岸并没有受到太大阻力,很快就攻克了宜安、赤丽两座城邑。
  按照白宣的战略设想,攻赵秦军应采取稳扎稳大的方式,扩大战果,以滹沱河为依托,将赵国一分为二。在春秋时期,当时的中山国正是凭借有小黄河之称的滹沱河之险,和赵国进行了长达百年的对抗。因此秦军延滹沱河构筑防线并以此为依托,在南岸攻城掠地扩大战果的确是最佳选择。但是赵王迁的一个决定改变了白宣的打算,因为赵王迁终于答应启用李牧了。
  赵王迁的使臣来到代郡拜见代王嘉,并当场宣读赵王迁的王诏。
  “王有命,命李牧率边军回援邯郸,封李牧为上将军,大赵军队悉听上将军调遣。上将军,这是兵符将印,请上将军即刻赴任,火速回援。”
  李牧看了一眼使者但并未伸手去接兵符将印,代王嘉说到:“将军,国难当头,我等应摒弃前嫌共同抗秦。”
  李牧:“代王,末将不是不肯出兵,末将有个条件需大王应允。”
  使者:“大王曰:只要将军答应为将,所有条件一概诏准。”
  李牧:“本将的条件只有一个,司马尚为副将镇守邯郸附近的漳水和南长城,此为本将与秦军对抗之依托,乃重中之重。交给他人本将不放心。”
  使者:“下官立刻返回邯郸并告大王,定叫司马尚为上将军副将,按照上将军之意沿漳水以及南长城一线不防。上将军还有其他条件吗?”
  李牧:“本将统军之后,大赵所有将士均归本将调遣,本将如何作战大王不得干预。”
  使者:“下官定会把将军之意传告大王,大王也会答应将军条件。上将军,请接印。”
  李牧终于接过兵符将印,率领三万赵国边军回防邯郸,这三万边军中有一万人马是雁门骑。当然,真正的雁门骑老兵只有三千,其余七千人马都是从代郡边军中抽调的精锐骑兵。和白宣不能把镇北军主力全部抽调一样,代郡边军是抗击林胡和匈奴的主力,抽调三万已经是极限,再多赵国边防就会空虚。于是,李牧率边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渡过滹沱河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李牧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与秦军接战。
  宜安城内,秦军帅府内。白宣先开了面甲,将战盔放在桌案上。桓齮上前说到:“君候,末将赞同君候一战歼灭赵军主力的计策。可是为何不趁赵军渡河之际半渡而击?如今李牧率二十万赵军安然渡河与我军对峙,但他深沟壁垒拒不出战,如同一只乌龟蜷缩在壳子里,这让末将无处下手。”
  白宣:“李牧乃是赵国名将,半渡而击只会让他改变战术在北岸设防,若是如此才是对我军大大的不利。本君之意就是要在南岸大量歼灭赵军随后顺势渡河,如此滹沱河便不会成为赵军抵御我军的屏障。如此布置意图在逼迫李牧和我军展开野战。以我军野战之能定可一战而胜。站若胜,那么无论是赵国国都附近,还是北地三郡都不会再有象样的抵抗了。从战略上来看,这比将赵军主力阻在滹沱河以北,逼迫赵国向北做战略撤退,然后再发起新的攻击要更合算。桓齮,正如你所言,李牧如今龟缩不出,你有何妙策?”
  桓齮:“末将有一计,末将愿率一支人马攻击肥累邑,若李牧弃营而出救援肥累的话,那么就恰好正中君候与赵军决战于野的计策。我军只需预先探查好赵军的出击路线,并选好合适的地形预留兵力,就可以打一次类似平阳的围点打援之战。如李牧仍然坚守不出的话,那么我军就会顺势攻取肥累,并继续在滹沱河以南地区攻城掠地,扩大战果。君候以为如何?”
  白宣问身边王翦、杨端和:“两位景军以为如何?”
  王翦:“好计。”
  杨端和:“桓齮自从来了前线,聆听君候教诲之后,也成了一员智将,末将以为此计甚好。桓齮,你放心去攻肥累,不用担心大营安全,尽管攻城掠地就是。”
  桓齮满脸兴奋大声回答:“谨遵君候及两位将主之命!”
  白宣:“攻赵之战,不可能一绝而蹴,本君提醒诸君,定要戒骄戒躁,更不得以一是成败论一城一地得失论英雄。需知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
  众将齐声答道:“喏!”
  白宣率领众将登上宜安城头遥望赵军大营,白宣手扶垛口说到:“李牧,你我终于要一决高下了。你的战术是对的,但本君告诉你,武安君这个封号你是得不到了。”
  赵军大营,一匹快马冲进赵军大营,马上斥候背上插着四五只弩箭,流出的鲜血已将后背染红。他冲到帅帐前一头栽下马来趴在地上声嘶力竭的喊到:“启禀上将军,秦将桓齮率军猛攻肥累。”
  喊完之后,赵军斥候气绝身亡。门前校尉从斥候身上摘下信筒举过头顶跑进帅帐单膝跪地将信筒递到李牧面前。
  “上将军,秦将桓齮猛攻肥累!”
  李牧淡定的接过信筒打开,同时问道:“斥候何在?”
  校尉:“那位兄弟殉国了。”
  李牧看了一眼校尉随后说到:“厚葬,其家眷加重抚恤。”
  “喏。”
  赵葱说道:“上将军,桓齮善战,一日就能攻克平阳,如今他猛攻肥累,肥累危矣。肥累若失,我军在南岸就没了策应,战况与我不利啊。末将以为应立刻出兵救援肥累。”
  李牧将军报递给赵葱之后说到:“敌攻而我救,必将受制于人,此乃兵家所忌。何况,焉知这不是桓齮调虎离山之计。军报上说,秦将桓齮率军十万攻肥,那么他营中留守兵力必定薄弱,桓齮虽然年轻但是自攻赵以来每战必胜,此人不可小觑。秦军主力攻肥,难道就不怕本将顺势夺回宜安?”
  赵葱:“或许桓齮以为我军多日以来采取守势,拒不出战,又以为肥累可以一战而下所以他想先下肥累之后回师攻击我军,故此宜安秦军疏于戒备。”
  李牧:“命斥候严查桓齮攻肥战况,不得漏过任何细节。设法告知肥累守军,叫他们死战到底!再派精锐斥候乔装改扮进入宜安探听虚实。”
  “喏。”
  三天后,桓齮的十万秦军展开了对肥累的猛攻,战斗从一开始就异常激烈。无论怎么看都不像是佯攻而是真正的强攻。
  李牧由此做出了判断,桓齮攻击肥累绝对是为了和赵军展开一场类似长平之战的战役做准备。肥累威胁着井陉,那是秦军运送兵力和补给的生命线,拿下肥累可保秦军补给线安稳这是不争的事实。除此之外攻克肥累也可以让秦军扩大自己的占领区从而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如此就可以为进行一场持久战提供充分活动空间。
  当年的长平之战,主将廉颇打造了数条防线,将秦军阻隔在太行山一线,即便是战神白起也没能突破,若不是后来用了反间计将廉颇换成赵括,也许就不会出现长平之战,也许就不会成就白起大秦人屠的威名。李牧当前采用的战法的确和当年的廉颇如出一辙,但是李牧作为赵国最优秀的将军,保守并不是他的性格。李牧研究过白宣,而白宣也把李牧研究了个透彻,李牧当年大胜匈奴的战例让白宣对李牧有了深刻的认识,李牧最擅长的就是“扮猪吃虎”。也就是一方面以保守的姿态麻痹对方,让对手以为自己决没有主动出击的胆量和能力。另一方面却在内部做好充足的准备,选择适当的时机突然反击,一战而解决问题。基于这种对李牧的认识,白宣从策划攻赵战役开始就把如何打败李牧作为战役重点,这也是他和嬴政唱了一出双簧,对外宣布自己病危的原因所在。
  当潜入宜安的赵军探子返回赵军大营之后,当李牧得知宜安秦军不足一万人马而且都是老弱残兵,最主要的是得知宜安秦军大营内粮草物资军械堆积如山之后,李牧的双眼射出了凶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