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其他>长风几万里> 长风几万里 第54节

长风几万里 第54节

  就在陆骁迟疑要不要收回手时,他察觉到,谢琢的手往他掌心贴紧了许多,像是被风雪冷到了的小动物努力汲取暖意。
  “好暖和。”
  听见这句,陆骁眉目又飞扬起来,还托起谢琢的手,放在嘴边哈了哈气:“这样呢,会不会更暖和一点?”
  “会。”
  两人同时抬眸,像是被烫到了一般,又各自飞快移开视线。
  谢琢虽然聪慧,但除开他幼时父母仍在外,再也没有跟人亲近过。没人教他和亲密的人应该怎么相处,应该怎么做,也没有地方可以学。
  于是,等陆骁第二天清早过来时,谢琢就学着陆骁前一天的做法,主动将陆骁的手拢在了自己的掌心里。
  陆骁从小体温就高,气血旺盛,根本不需要谢琢帮他取暖。但见谢琢神色认真,他一时生不出将手抽回的力气。
  直到马车行至宫门附近,陆骁该下车走了,他才发现,两人竟然就这么牵了一路。
  目送马车继续往宫门驶去,陆骁左手砸了砸右手的掌心,数落道:“明天不能如此了,会吓到阿瓷的!”
  说到和做到明显还有很长一段差距,第二天,陆骁不仅牵谢琢的手牵了一路没放开,还克制不住地摸了他的手背,觉得触感如暖玉般滑腻,让人上瘾。
  临下车前,陆骁想到今天又要许久见不到人,不舍地问道:“可以……抱一下吗?”问完,自己耳根先红了,又连忙解释,“我、我……分别时,要是舍不得对方……可以抱一下,如果延龄不愿就算了!”
  话音还未落,谢琢主动靠到了他的胸膛上。
  立刻,陆骁就不知道自己的手应该怎么放了,像怀里抱着的是一件此世仅有的瓷器,好一会儿,才小心翼翼地落下手臂,将人严密地揽在了自己怀中,鼻尖试探性地蹭了蹭怀里人的发顶。
  谢琢则又记下了一点。
  原来分别时,可以这样拥抱。
  科考舞弊一案一直拖到了元宵节后的大朝。
  百官肃立,咸宁帝端坐于御座上,主动询问刑部尚书此案进展如何。
  众人立刻明了,这是陛下终于准备处置主犯了。在此之前,不少徐伯明手下的小兵小卒都已经定了罪,该流放的流放,该革职入狱的入狱,只有罪责极大的人还关在诏狱里,等着和徐伯明几个主犯一起发落。
  刑部尚书低下头,重重松了口气。就因为诏狱里关着个徐伯明,这段时日,明里暗里不知道多少人找他,有的想让徐伯明赶紧死在牢里,以免夜长梦多,有的拿着一箱金子,让他一定要保好徐伯明的命,以后若徐伯明东山再起,定少不了他的好处。
  而咸宁帝又迟迟不下旨意,让人实在摸不透帝王心意。
  如今,好歹是能将这个烫手山芋扔开了。
  天章阁里,寇谦脚步匆匆地回来时,正好撞见谢琢初来透气,立刻苦着一张脸:“延龄,延龄,来说说,你上次写处死文远侯的诏书时,怎么写的?”
  “自然是陛下怎么说,我就怎么写,只在字句格式上进行润色。”谢琢做出关切的表情,“寇待诏怎么了?”
  寇谦擦了擦额头上不存在的冷汗:“今天是我在文华殿轮值,大朝后,陛下宣御史中丞、刑部尚书和大理寺卿议事,商量来商量去,竟然当场就把徐伯明几人的罪名定下了,命我草拟诏书。”
  他停顿许久,叹道,“太多人了……我写了很多名字,手都在抖,里面有些是罪有应得,但有些……却明显是被连累。有的直接死罪,有的活着,但这辈子估计都会生不如死。”
  谢琢压低声音:“寇待诏慎言,小心隔墙有耳。”
  寇谦立刻闭紧了嘴,身为臣子,自然不可在背后议论天子,他左右看了看,确定没人,又立刻描补道:“陛下这次从严处置,意在警醒天下人。就是不知道这一次会空出多少官位来,想来陛下应该会再开制科。”
  谢琢颔首:“除尘涤垢,广纳贤才,对朝野内外,都是好事。”
  寇谦赶紧笑呵呵地附和:“对,确实是好事!”
  徐伯明、盛浩元和礼部尚书吴真义都被判了斩立决。行刑当天,正是休沐日,谢琢没有去刑场,只磨了不少墨,坐在书房里一页接着一页地练字。
  直到葛叔从外面回来,关好门,哑道:“公子,都死了,和罗常那奸人一样,都死了!”
  说着说着,竟跪倒在地,老泪纵横。
  谢琢搁下笔,亲自将葛叔扶起来:“地上凉,您腿脚不好,若受了寒,晚上又要痛了。”他又劝道,“该死的人死了,不是应该高兴吗。”
  “让公子见笑了,”葛叔自己抹了眼泪,又泪又笑,“只是当初,我等将公子救出来,只想遵从大人遗愿,尽力将公子照顾长大。即使心中满是仇怨,也不曾妄想真的可以找这些奸人报仇。”
  说着说着,他又红了眼眶,心疼道:“这些年,公子最是受累。”
  谢琢摇摇头:“谈不上受累,您才是,一早就起来了,快去休息吧。”
  等将葛叔劝走后,谢琢从木架上拿出书册,又打开夹在其中的纸页,用墨笔将徐伯明、盛浩元和吴真义等人的名字一一划去。
  他其实很清楚,即使杀了罗常,杀了徐伯明、盛浩元,杀了杨敬尧,又有什么用?他的母亲、父亲、寒枝、所有死去的人都不会再回来了。
  为他们报仇,不过是为了他的苦、他的痛找一个宣泄的出口,为他活着的日日夜夜,找一个不算蹩脚的理由。
  第51章 第五十一万里
  春分过后, 天气逐渐转暖,一夜之间,院中那株百年老树繁花满枝, 花瓣白中透出晕红,如薄胭万点, 占尽春色。
  谢琢散衙回来, 从树下经过, 一根花枝突然落到了他的面前。
  俯身将花枝捡起,谢琢仰起头,就看见粗壮的树枝上,有一人背靠树干坐着,革冠高束,垂落的袍角被风吹得一摇一晃,意态疏懒,朝自己笑得明朗。
  “怎么坐得这么高?”
  陆骁一跃而下:“我算着, 差不多到散衙的时间了,坐得高, 就能在延龄的马车拐进永宁坊的巷子时立刻看见。”
  然后就会从那一刻开始期待。
  他又跟变戏法似的,从身后拿出一根花枝:“我特意去树顶摘的, 每一朵花的花瓣都完完整整。”
  谢琢接到手里。
  他身上穿的绯色官服如天边红云,映得他眉眼生光,面如细瓷, 执着花枝的模样,像一幅由画师精细勾勒的美人图。
  自然地牵起谢琢的手, 陆骁带着人往书房走,边走边道:“我今天去了一趟文华殿,出来后特意去天章阁点了个卯, 没想到延龄不在阁里,早知道就不去了。”
  一边又想,阿瓷的手真的好软好滑,握着就让人不愿再放开!
  “我那时应该在史馆查阅资料,若是知道你要来,定然会拖延过去的时间。”谢琢很快反应过来,“陛下召见你,可是因为凌北的战事?”
  昨夜,有来自凌北的军情奏报被八百里加急送入宫中。
  才过去的这个冬天比往年严寒,冬季没有草料,北狄人的牛羊饿死了很多,帐中无食,便多次南下劫掠,不过与大楚发生的冲突都零散且规模较小。
  这种小规模的冲突年年都会发生数次,凌北陆家早已熟悉,所以应对自如。
  但据陆渊在奏折中所言,北狄老汗王于一个月前病逝,太后与汗王的弟弟耶律真秘不发丧,直到半个月前,耶律真成功杀了汗王死前指定的继承人,自己当了新的汗王,才昭告天下。
  陆渊写这份奏折时,北狄各部已经纷纷前去王庭祝贺。
  “没错,我们陆家守在凌北边关,赢了战事,所有人都看着,陛下自然要表现得亲厚倚重。”陆骁低声嘀咕,“又送了一车打着内廷标记的瓷器珍玩,不能卖,也不能换成粮草,只能堆库房里占地方,真是生怕边关兵强马壮,掉头直攻洛京。”
  这是咸宁帝的一贯做法。
  不管是赐给陆骁的赏赐,还是远远往凌北送去的赏,全无例外,都是些看似珍贵、却无法折成金银的东西。
  谢琢手指戳了戳陆骁的掌心,作为安慰。
  陆骁又有些忧心:“王庭换人,总有变化。自老汗王生病以来,陆家也在暗地里运作过,希望原定的那个储君能登位。那个储君性子软弱,若他登位,边境百姓的日子说不定能好过不少。”
  衡楼的商队常年进出凌北,因此谢琢对北狄的情况并非两眼一抹黑,听陆骁提起“耶律真”这个名字,他也想到了这一点:“传闻中,耶律真脾性暴躁易怒。”
  “没错,这个耶律真是太后的小儿子,自小孔武有力,据说能拉开十石以上的弓箭,还没成年就被封为了北院大王,掌着北狄半数军队。我爹和我哥哥都跟他对上过,说这人狡猾,很是难缠。
  且他野心极大,曾公开指责过那个被他杀了的储君,说他畏首畏尾,就和草原上的老鼠一样,马蹄都能踩死,何谈入主中原。”
  陆骁冷嘲:“入主中原?想得倒是挺好。”
  但两人都很清楚,若要拦住北狄南下的铁蹄,必要以血肉筑起城墙堡垒。到时,凌北黄沙之下,又要遍添白骨。
  将两支杏花插进淡青的瓷瓶中,谢琢似乎颇为喜爱,在书案上放好后,还碰了两下柔软的花瓣。
  “对了,我买了东西。”谢琢说着,从袖袋中拿出一个巴掌大的小瓷罐,“我经过宣平坊那家胭脂铺时,听说最近洛京最流行的就是这盒‘飞霞’,就买回来了,给你。”
  接下胭脂盒,陆骁有点发懵。
  这是阿瓷喜欢,想买来自己用,但暂时没办法光明正大地使用,所以送给他,还是阿瓷真的以为他喜欢收集胭脂?
  那种让他觉得哪里有点说不出的奇怪的感觉,再次浮了出来。
  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文华殿中,高让见咸宁帝神情不悦,连忙轻手轻脚地将香炉灭了,又指挥内侍开几扇窗户,透透气。
  咸宁帝手抚着龙头上凸起的角,语气沉缓:“听说陆渊打了胜仗回来,万人空巷,凌北百姓自发去城门口迎接,还说陆渊是天上神将,专程前来护佑百姓的?”
  高让后背的冷汗立时就下来了,他弓着背,小心道:“什么神将不神将的,都是百姓愚昧,听了几个说书先生讲的传奇故事,或者被人稍作引导,就胡乱喊出这些名号来。”
  觑了觑咸宁帝的神色,高让又笑道:“而且这天下,万疆万民都是陛下的,陆将军自然也是奉皇命护佑百姓,百姓们心里肯定都清楚,他们都是身沐皇恩。”
  咸宁帝捏了捏眉心,喜怒不显:“他们是觉得自己身沐皇恩,还是身沐陆恩,这可说不定。”
  高让膝盖一软,头垂得更低了,知道自己这是说什么错什么,半个字不敢再开口。
  “凌北距离洛京,千里之遥,有失教化也是正常。况且,陆家三代驻扎在那里,也不怪那些百姓只知道陆家。”
  只知陆家不知皇家,咸宁帝说完这句,殿内噤若寒蝉。
  直到有人禀报:“陛下,杨首辅来了。”
  高让勉强松了半口气,咸宁帝也坐直身,吩咐:“让他进来吧。”
  杨敬尧进殿后,咸宁帝先关切了一番:“杨卿的风寒可好了?春寒料峭,岁数上去了,要格外注意身体才行。朕近知天命的岁数,杨卿更比朕年长,都比不得年轻人。”
  他又笑道,“才见了驰风那小子,来文华殿时,只穿了件麒麟服,年轻人真是不怕冷啊。”
  杨敬尧笑起来时,眼尾的纹路加深,让他看起来和煦很多:“臣可比不得陛下春秋鼎盛,太医诊了脉,还叮嘱臣要注意吃食清淡,夜里不能多食。”
  “这些个太医,说辞都差不多,也说朕的脾胃运化不比从前,吃食要注意。还是陆渊厉害,比朕还要年长五岁,照样骑马打仗。”咸宁帝指指御案上的一本折子,“这不,又替朕打了一场胜仗。”
  这话说得像是夸赞,但听着又不像,似乎别有意味。
  咸宁帝没有继续说下去,另提了制科的事,“那个温鸣虽然行事不稳重,莽撞了些,才敢倒是很不错,人还过去没多久,真的就把无定河的春洪给治住了。”
  杨敬尧拱手:“恭贺陛下再得良才。”
  “嗯,”咸宁帝展了展宽袖,叹道,“要是这个温鸣早几年进工部任职,工部尚书也不会急得满嘴燎泡,三天两头地来朕这里哭诉了。这般人才,竟然被埋没数年之久,徐伯明虽然已经死了,但他的所作所为,亏欠天下多矣,也给朕留了不少窟窿啊。”
  杨敬尧说话向来谨慎,没接徐伯明一案的话茬,只提起:“现今陛下准备再开制科选士,不仅补上了这些窟窿,更是给了天下士子一个机会,他们定会感念皇恩。”
  “嗯。”咸宁帝像是征询,又像是提醒什么,“徐伯明没了,前礼部尚书也没了,此次制科尚未定下考官人选,杨卿可愿去做主考?”
  杨敬尧连忙道:“陛下折煞臣了。”
  内阁无人不知,杨敬尧虽然官至首辅,且一坐就是十几年,但他的才学实在不算好,出身低微,也没有什么家学渊源或者天赋可以称道。
  所以内阁众人偶尔在背后议论,说杨敬尧没有一手好文章和满肚子的经纶,资质庸常,却还是把位置坐得这么稳,不过是陛下信重罢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