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穿越>北宋之无双国士> 第261章 塞翁失马!

第261章 塞翁失马!

  濮仪之议让整个朝堂人心浮乱,欧阳辩除了上书,就是兢兢业业的继续履行着起居注官的职责。
  他的任免诰身在通进银台司被卡住的事情,欧阳修在家中与他说过,让他安心做好自己的事情,这让欧阳辩颇为感动。
  自家老子还是可以的。
  欧阳辩正是知道历史上欧阳修在濮仪之议中担任的角色,更加感激老父亲的爱。
  原来历史上的濮仪之议中,欧阳修可是皇考派最为得力的理论家,就是他不断地写文章与司马光等人辩论,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对抗着皇伯派。
  但这一次却为了自己舍弃了他自己的立场,站在了自己这边,不仅对濮仪之议不发一言,甚至不惜和韩琦对抗保住自己。
  这一方面来说,欧阳修已经是站在了皇伯派这边了。
  因为欧阳修的改变立场,政事堂已经支撑不住了,眼见着皇伯派就要取胜,然而,早已经在人们眼中淡去的曹太后却突然颁发了曹太后的手书。
  诏曰:
  “吾闻群臣议请皇帝封崇濮安懿王,至今未见施行。
  吾再阅前史,乃知自有故事。
  濮安懿王、谯国太夫人王氏、襄国太夫人韩氏、仙游县君任氏,可令皇帝称“亲”;
  仍尊濮安懿王为濮安懿皇,谯国、襄国、仙游并称后。”
  这份手书的大意是——我支持皇考派。
  在这时候,这封手书就像是一声惊雷,将皇伯派轰得晕头转向。
  曹太后怎么会支持皇考派的?
  要知道,曹太后之前对于濮仪之议的态度可不是这样的,虽然不是激烈反对,但那也是态度鲜明的,怎么就突然支持皇考派了呢?
  曹太后态度的突然转变,不能不令朝臣们感到震惊和疑惑。
  人们纷纷传说,太后手书并非出自本意,乃是韩琦交结宦官苏利陟、高居简,眩惑太后写成的。
  司马光、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纷纷上书,认为宰执大臣假借太后之命文过饰非,请求太后、英宗收回诏命。
  欧阳辩作为起居注官,他有权利看这些奏章。
  奏章中,无不气激词愤,竟至诬人私德,侮辱人格。
  其实已经偏离了争辩的主题,变成了失去理性的意气之争。
  欧阳辩忍不住叹息,嘉佑之治形成的政治风气,已经悄然改变了。
  理性已经被意气之争取代。
  有了太后的手书支持,赵曙便有了底气,不过他并不敢直接追封,而是假惺惺的下诏谦让,说什么不受尊号,只称“亲”,即园立庙,以王子宗朴为濮国公,奉祠事。并令臣民避王讳。
  看似颇有分寸,但已经超过了一个王爷能够承受的哀荣了,下一步估计赵曙就要给他亲爹封皇了。
  对这样的事情,吕诲等人自然不愿意看到。
  实际上,从赵曙上台,台谏就相当憋屈。
  作为一种监察制度,北宋台谏在朝廷事务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三十多年来,台谏的言论备受人主重视。
  自从赵曙上台一来,台谏官们的其他奏论也多不被英宗采纳。
  台谏所上奏章,大多一律留中不出,未作批示。
  对比过去,不能不令当今的台谏官们积愤抱怨,这一次更是直接无视,让吕诲等人感觉到了侮辱,于是坚决辞去台谏之职,家居待罪。
  赵曙倒是多次挽留,但吕诲等坚辞不受,并说与宰执大臣势难两立。
  没办法,只得征求执政的意见。
  韩琦回答道:“御史以为理难并立,若臣等有罪,当留御史。”
  欧阳修也道:“御史以为理难并立,若臣等有罪,当留御史。”
  这两人的意见好像是相同,但内里却是全然不同。
  韩琦的回答则是表达了他的态度——他们认为与我势不两立,正好我也和他们势不两立,有他们没有我,有我没有他们,您看着办。
  欧阳修的回答也表达了他的意见——对,留下御史!
  赵曙很是犹豫。
  政事堂已经分裂,欧阳修和台谏这一次达成一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韩琦虽然最终达成了任务,但却输掉了支持。
  所以,赵曙的决定是——韩琦留下。
  于是,吕诲出知蕲州,范纯仁通判安州,吕大防知歙州休宁县。
  恰好赵鼎、赵瞻、傅尧俞出使契丹回到汴京,听说后也上疏要求同贬,因为之前他们都是台谏派的支持者。
  于是,赵鼎通判淄州,赵瞻通判汾州,傅尧俞通判和州。
  欧阳辩见状颇为感慨。
  果然人可能会背叛自己的阶级,但是不会背叛自己的阶级利益。
  按照正常来说,韩琦已经是众矢之的,因为连欧阳修也在反对韩琦,这时候赵曙应该将韩琦放外任,这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最多是过段时间,再将韩琦召回便是。
  但赵曙不愿意,如果将韩琦贬谪,岂不是说着濮仪之议的结果是错误的?
  所以韩琦不能走,要走的必须是反对结果的台谏们。
  这才符合赵曙的利益。
  欧阳辩对此颇为无奈。
  他连日请假,一是抗议,二是为了送别。
  于是,欧阳辩迎来他的创作高峰期。
  治平三年二月二十四日,送别吕诲,于是有了《送吕献可知蕲州》;
  治平三年二月二十五日,送别范纯仁,于是有了《送范尧夫通判安州》;
  治平三年二月二十六日,送别吕大防,于是有了《送吕微仲知歙州休宁县》;
  ……
  这些诗词倒不需要抄,现在欧阳辩的文学素养已然不低,在欧阳修、王安石、苏氏父子等人的熏陶下,按理来说,就算是一条狗,也该学会之乎者也了,何况是欧阳辩这么聪明的人。
  这一次濮仪之议他卷入其中,感受到了政治的残酷,深有亲身体会,所以写出来的诗词虽然说不上千古佳作,但情深意切却是可以感受到的。
  濮仪之议失败了,但对于欧阳辩来说却不算失败,他在司马光、吕大防、吕诲这些言官中获得了崇高的敬意,欧阳修也没有成为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这样一来,其实欧阳辩是挣大了。
  按照历史,欧阳修在赵曙去世之后,他因为在濮仪之议中坚决站在赵曙的身边,会成为言官的眼中钉肉中刺,赵曙一死,神宗赵顼登基,倒算就来了。
  赵顼其实对父亲赵曙的做法是不赞同的,甚至有种羞耻感。
  所以他一上来就是进行纠正。
  贬谪欧阳修、撤掉韩琦,其中虽然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意思,但其实根底在濮仪之议这里呢。
  现在欧阳辩的所作所为,不仅让欧阳修摆脱了这个罪责,甚至有可能受到神宗赵顼的赏识。
  这是其一。
  其二是欧阳辩自身。
  吕诲、吕大防这批言官,是熙丰变法中最为活跃的言官,他们占据接下来十来年的重要位置。
  而现在这些人,与欧阳辩有了一种深刻的战友感情,他们已经将欧阳辩视为他们的一员。
  欧阳辩也算是出身御史台,更是仁宗晚年铁骨铮铮的御史担当,到了濮仪之议中,欧阳辩更是以一本《论法的精神》,成为了皇伯派的精神领袖,所以,欧阳辩在他们看来,就是他们铁骨铮铮的言官一员!
  只是欧阳辩并不快乐。
  因为他毕竟没有给赵祯守住这一道防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