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穿越>小货郎> 小货郎 第84节

小货郎 第84节

  好家伙,竟然都是这么想的?!
  这下大家共同点更多了,不少人还盼着来刺绣坊呢,在这里可松快得很。
  至于家里边,根本不会阻止她们过来。
  毕竟她们现在赚钱不少的。
  能赚钱的,说话就是硬气。
  纪彬除了嘱咐过王大娘,让她们说谁家闲话不要太过分之外,倒也没有多加干涉。
  不过她们聊得最多的,还是怎么提高手艺。
  这才是吃饭的东西。
  又是一个月一号,从春安城来的太平车又赶过来。
  车夫老温看了看前边白色的路,忍不住对自己儿子道:“我不是眼花了吧,那是一条路吗?”
  “是啊!之前的泥巴地,现在修了条石子路。”
  老温赶着车过去,他就喜欢这种路,虽然不算特别平坦吧,但刚下过雨,还是这种路比较舒服。
  顺着这条路,老温先去酿酒坊。
  这次要取一千斤黄米酒,五千斤黄桂稠酒。
  要知道黄桂稠酒在春安城几乎卖疯了,特别是各家的宴会,若是没有这酒,那是会被人笑话的。
  这可一点也不夸张。
  毕竟谁不喜欢这样的酒啊,哪家女子喝了,都会惊叹这酒的味道。
  一杯一杯的也不上头,最适合宴会上饮用。
  而且马上要八月十五,中秋月圆的时候,哪家没有宴会。
  许多人家早早就跟平喜楼预定,只要把这些酒拉过去,必然立刻销售一空。
  现在只送去五千斤,是因为只有五千个瓶子,这已经是邓家三兄弟加急之后的数量了。
  纪彬看了看老温的车,忍不住道:“算起来已经卖过去四五千瓶酒,怎么只回来不到两千的瓶子?”
  这瓶子造价如此之高,回来的越多越好啊。
  老温也奇怪:“不知道啊,按理说平喜楼都花两文钱回收了,但给的人还是不多。”
  原本以为给钱之后再回收瓶子比较简单。
  谁知道瓶子还是到不了手里。
  就很奇怪。
  不过一千多瓶子也行,等酿酒坊清洗消毒晾晒之后,下批就可以用了。
  在他们装酒的时候,老温跟其他车夫们在客舍吃饭,随口问道:“那这次的刺绣呢,数量多少。”
  纪彬道:“三百件了,都是不错的绣品。”
  最高端的还是李裁缝做出来的一整套。
  徐娘子,高娘子也各一套。
  剩下的那就是中端产品,不止高端的绣品在如意楼好卖,这些中端的更是抢手。
  至于低端的都没送过去,全留在杂货店自己能消化。
  而且纪彬渐渐发现了,自从有了刺绣坊之后,不少绣娘都会在这交流,她们竟然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是最让人惊喜的啊。
  可能现在风格还不明显,等刺绣坊绣娘更多一点的时候,就会有无穷潜力。
  老温也道:“如意楼的柳老板让我跟你说个事。”
  老温慢慢道:“春安城现在有个故事,传得非常广,讲的就是你们邑伊县的事。”
  在这里故事里,一切都要从一个货郎说起。
  这个货郎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平日都在县城里走街串巷卖货,但为人忠厚老实,待人热情,很有一些朋友。
  货郎在做生意的时候,无意间看到青梅竹马的邻居长成漂亮少女。
  漂亮少女有一手好刺绣,拜托这个货郎帮忙贩卖。
  一来二去两人互生情愫。
  货郎想去提亲,又怕自己身无长物被拒绝,于是找了朋友诉说。
  这朋友竟然送给他两幅刺绣,这刺绣精美异常,华贵无比。
  朋友还说,这刺绣送过去,婚事必然能成。
  货郎抱着试试的态度登门提亲,没想到未来岳母看到这刺绣竟然小声惊叹,真的对他有所不同。
  最后因为这刺绣竟然真的成了门亲事。
  这个故事听完,纪彬已经不知道说什么了。
  谁知道老温还没讲完,他继续道:“所以春安城有人说,得了这刺绣,就能得好姻缘。”
  纪彬深吸口气,如果不是这会拿着筷子,他真的想鼓鼓掌。
  这到底是谁传的消息啊!
  编故事有那么好玩吗!
  但是编的还挺像回事?
  不过纪彬终于知道,古代民间传说是怎么来的了。
  如果他不是了解内情,说不定还真被糊弄过去。
  柳掌柜让老温带话的时候还特意调查了。
  这个故事是从各处说浑话的人那传出来的,为了吸引听客的耳朵,讨赏钱加工出来的。
  倒也不是谁故意惹事。
  这个说浑话,算是民间百戏的一种,就是在茶馆讲笑话讲故事,逗大家开心。
  估计是不知道从哪听到邑伊县的这个小故事,觉得比较有趣,然后就再加工说出来了。
  好在他们只说邑伊县,名字也全都用货郎跟邻居代称,并未说名字。
  不是知道内情的,肯定不懂说的是哪家。
  就算消息传到邑伊县,大家也不知道讲的是谁。
  纪彬无奈摇头,他只是想帮朋友送个好礼物而已,谁能想到会发展成这样?
  还好春安城离邑伊县这么远,一时半会这个消息也不会传过来。
  纪彬让老温把这件事保密,千万不能乱说。
  不过想想还是好笑,他竟然也成为民间传说中更多一环,可能后人在考证这个故事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朋友是谁的,但会感慨这个朋友的慷慨大方吧?
  送走老温他们,纪彬也开始算手里的银钱了。
  毕竟做这些生意也好几个月,是该算算自己赚了多少。
  晚上,引娘看着纪大哥拨算盘,还不时用奇怪的符号算公式,开口道:“纪大哥,你这是在做什么啊。”
  纪彬看看加减法,笑道:“用乘法口诀算账,回头我教你。”
  引娘点头,默默把蜡烛的光调亮点。
  现在的账目主要是三方面,杂货店,而杂货店还分自家的,跟盘临县的。
  第二个是酿酒坊的。
  第三个则是刺绣坊的。
  其中杂货店每月差不多收入十两银子,这个比较稳定。
  从一月份开业到现在,到手差不多七十五两。
  酿酒坊不用说,纪彬算了算,现在一共卖出去四千斤黄米酒,九千斤黄桂稠酒,去掉成本,去掉给里长家的分红。
  四千斤黄米酒,他收入是在一百八十两。
  九千斤黄桂稠酒,收入是二百二十五两。
  合计四百零五两银子。
  看着是不少,但作坊可是建的,那么大的作坊加后面客舍,作坊地面铺了地砖,这可比他家建房子贵多了。
  去掉作坊的钱,到手三百七十两。
  好吧,赚到的钱还是很多。
  不算都不知道他赚了这么多钱啊。
  然后刺绣坊,刺绣坊的账既好算也难算。
  毕竟涉及的人太多,好在引娘记得都很清楚。
  首先是各种丝棉线,布料,还有各种损耗,大约是七两。
  但在绣品当中,最贵的不是这些材料,而是人工。
  以前有三十七个绣娘,其中收入最低的,则是不分档的十八个绣娘们,她们做的活都简单,出来的数量也多。
  一个月能做约莫二百多块便宜刺绣,她们工钱约莫是四千五百文。
  这些刺绣不送到春安城,都是些鞋面,腰带,头巾等。
  剩下的就不同了,往上数第一档绣娘,一块刺绣一百文,七个绣娘一个月能做二十八块,七个人的工钱就是两千八百文。
  越往上越多,到第五档绣娘,一块刺绣六百文,一个绣娘这个月做三块刺绣,那就是一千八文。
  如果在这没看出差别的话,直接说出李裁缝的工钱。
  她一个月做两块刺绣,一块四千文,这个月能赚八千文,再加上之前给她补贴的两千文教学钱,那这个月就是一万文钱,也就是五两银子。
  一个高级绣娘的工钱,几乎跟所有材料钱持平。
  这大概就是有技术的好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