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其他>锦衣> 第781章 不好了 不好了

第781章 不好了 不好了

  刘文秀当日便将这关在舱中的杨曦和马克二人继续审讯。
  他想从他们的嘴巴里,再挖出一点什么东西来。
  张静一此时心里却在想着的是……此事对于大明到底有何影响。
  这议和出来,王文君如何确保朝廷同意?
  若是私下媾和,显然是不成的。
  等快接近长江口岸的时候,十个锅炉里的第六个锅炉,也已出现了故障。
  张静一一脸懵逼,因为船速分明的下降了许多,就这么慢吞吞的,徐徐朝着江口而去。
  江口附近的水纹,张静一早已让人调查过,而这蒸汽铁甲舰,其实是可以直接进入内河的。
  而且因为是蒸汽动力,所以可以直接逆流而上,并不担心水流带来的影响。
  因而,这松江府和南通州两岸的人,便看到了一个极奇怪的庞然大物,出现在江口的位置。
  而与此同时,一封封的书信,以及奏报,早已送到了京城。
  在北京城里,内阁大学士黄立极已是忧心忡忡起来。
  沿江数省不比辽东,那里不但是天下最重要的财源,也是重要的粮食基地。
  整个大明的钱粮,都需它们来供应。
  因此,这数省出现任何的风吹草动,后果都是难以想象的。
  户部那边,就已经开始叫唤了。
  往年应该送到的秋粮,却因为漕运不通,无法送到京城。
  而京城这里,可是靠着这漕粮来供养京城内外的数十万官吏和将士啊。
  兵部那边,各地报来的伤亡也是与日俱增。
  当然,这些问题也不尽然都是问题,因为有问题不可怕,解决就好了。
  偏偏现在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因而,内阁和六部乱成了一团。
  他们以前见过这样的敌人,那就是曾袭扰大明多年的倭寇,可是现在这架势,对方的实力却是倭寇的十倍,甚至是百倍。
  面对这样的敌人……就只剩下焦头烂额了。
  可就在此时,却有一份奏报送达,一下子,引起了黄立极的警惕。
  内阁三学士,黄立极,孙承宗、刘鸿训三人,各自传阅了这份奏报,紧接着,各部的尚书也抵达了。
  这份奏报的内容,让人看着先是犯迷糊。
  因为……海贼降了……
  降了……
  是的,他们愿意接受大明的招抚,愿意停战了。
  分明大明现在拿不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可是对方……竟是直接愿意求和?
  显然,这是大家不敢想象的。
  可是慢慢的,大家开始琢磨出了味道来。
  这哪里是来求和的,这分明是要签城下之盟的。
  准许番商登岸,给与他们一些沿岸的土地,请求给予他们的商人以及其他人居住权,希望能让他们自治,也就是番人事务,自行处置。
  除此之外,希望朝贡大明,各国带着贡品,来求见皇帝。
  再有便是……大明自开海之后,不少宵小之徒下海,严重影响了海中的安全,恳请大明为了防止宵小之徒作乱,继续延续以往的海禁,大明军民,片板不得下海。
  这三条,每一条都是冠冕堂皇,可细细去琢磨,就不是那么令人愉快了。
  这第一条,不就是想要土地吗?第二条就是借朝贡之机,索要钱财。而这第三条,则要大明自废水师?
  黄立极抬头,看了众人一眼,就道:“诸公怎么看?”
  孙承宗的唇边扯出一抹冷笑,接着就道:“王文君误国,这奏疏,莫不是想要效仿秦桧吗?”
  他一语道破了其中的玄机。
  众人面面相觑。
  其实大家都是聪明人,自然都心如明镜,一下子就知晓了这里头的猫腻。
  可问题就在于,知道是一回事,是否戳破又是一回事。
  黄立极点点头,却是捋着自己的胡须道:“孙公言辞虽是激烈,却也未必没有道理。”
  此时,站在角落里的户部左侍郎周永昌却是开口了。
  因为户部尚书抱病在家,故而这次的内阁会议,只能左侍郎代为参加,只见他一脸愁容地道:“只是漕粮再不送到,只怕……今岁官员禄米,还有边镇将士们的粮食,都要揭不开锅了。”
  他的话才落下,另一边的吏部尚书李宏便道:“老夫听闻,海贼袭击,不少百姓灭门破家,惨不忍睹,这海贼凶残,比之当初流寇更甚十倍。流寇尚且只袭大户,而这海贼所过之处,烧杀劫掠,鸡犬不留。”
  孙承宗冷冷地道:“正是因为鸡犬不留,所以才决不可媾和。”
  “只是要打下去,该如何克敌制胜?”刘鸿训看向兵部尚书询问。
  现在的兵部尚书,乃是王恰,这王洽生得一表人才,甚至亲自撰写过《兵政十疏》,获得满朝赞誉,都说他高瞻远瞩,满腹才学。
  可现在,这位满腹才学的新任兵部尚书王洽,却是有点发懵。
  实际上,在此之前,兵部对海贼已做过无数的讨论了,几乎一天拿出一个主意,结果却发现,大明海岸线过长,而兵力是有限的,根本不可能做到这千里海岸线处处布防预警。
  我防西则敌攻东,我防南则敌攻北,可谓是处处被动。且大军来回调动,已是筋疲力尽,人家坐船而来,几日之间,可行数百里,而陆地上行军,军士们却个个气喘吁吁,没有数十日也调动不来,就算调动到了地方,海贼也早已烧杀之后扬长而去了。
  甚至是东林军这样的劲旅,现在也只能将这好钢用在刀刃上,不敢轻易调动,只好让他们在南京、凤阳等地驻扎,就怕一旦调动到其他地方,这些军事和政治重镇有失。
  于是王洽苦笑道:“哎……我大明是万万没料到,真正的腹心之患,竟来自汪洋大海,国朝二百五十年,心思都放在了防范北方大漠之敌,如今是……措手不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此时此刻,若要制敌……下官说句不该说的话……至少需要数十年之功,一曰修整军备,与各处重要口岸建立海防。其二曰造船,将这水师的规模,花费三十年时间,大大的提高。其三便是继续扩充似东林军这样的劲旅,倘我大明有三五十万东林军,自可驻扎天下各处,一旦有事,即可予贼迎头痛击。”
  “三五十年?”李宏皱眉道:“且不说真等到那个时候,大厦都要倾了,就算不算这时间,王公所言的这些策略,又需花费多少钱粮呢?户部不是聚宝盆,不会变出银子来。”
  王洽道:“如今乃大变局,岂可还只盯着那区区银子!”
  李宏立即不喜地反驳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眼看又要陷入无休止的争吵了。
  黄立极微微皱眉,随即就道:“够了,值此危难之际,更该团结一心,何须在此饶舌?”
  说罢,他沉声道:“还是需要给王文君修一封书信,让他交个底,这个仗还能不能打,到底还有多少的胜算,哪怕有两三成,我大明也要血战到底不可!”
  “历朝历代,媾和的教训可是血迹斑斑,我等岂可做此等罪人?倘若当真没有办法,则再作它议吧。”
  众人听罢,便都只好纷纷点头。
  黄立极其实很清楚,许多人的心里还是希望能够媾和的,有的是因公,有的是因私。
  倒是此时,孙承宗忍不住道:“王文君此人,贵为督师,却全无章法,以至海防至这样的地步,他责任也是不小,如今向他询问,只怕他也要撂摊子,这份奏疏,就是奔着议和来的,再问他有什么用?”
  孙承宗显然早就不满了,当初他就不支持王文君,认为张静一上任更要稳妥一些。
  现在好了,局势糜烂至此,他王文君干系甚大,若不是害怕临阵换将,引来更多的麻烦,让海贼有机可乘,只怕早就勒令王文君回京戴罪了。
  孙承宗旧事重提。
  却立即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要知道,大家当初让王文君去,本质上就是害怕勋臣来节制六省。
  这不是开玩笑的事,以文制武,乃是根本,一旦破坏了这个规定,那么就真触犯到底线了。
  只是许多人默不作声,心里虽不悦,却不便说。
  倒是那王洽义正言辞地道:“可是张都督也是辽东总兵官,他二人一文一武,都负责海防事宜,可现在看来,王文君徒劳无功,难道张都督又献策了吗?迄今为止,他去了哪里……还没有给一个交代呢!”
  “孙公……兵家的事,下官不甚懂,可这海防是大家的事,不是一个王文君,也不是一个张静一便可制敌的,如今大家都无功,何以王文君戴罪,张都督就无罪呢?”
  孙承宗只是冷哼,却什么也没再说。
  当日,一份内阁的条子火速加急地送至镇江。
  镇江这边,等待已久的王文君得了条子,顿时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显然,现在朝中开始发生争议了,对于是战是和,产生了争执,现在……终于轮到他出马了。
  却在此时,有人跌跌撞撞地进来汇报:“王公,王公,不好了,不好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