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灵异>代周> 第二十章

第二十章

  柴荣骤闻之下,不由得心中一动,但他还是有些犹豫,这金、银票据在周国使用,倒不至于造成周国多大损害,只是这样一来,周国目前通用的铜、铁钱就会被淘汰,这对于周国的经济将造成很大的影响。
  但柴荣又转念一想,就是不同意金、银票据的流通,周国眼下通商的商人也早已偷偷使用明国票据,虽说票据是一张纸,但有明国朝廷的担保背书,其坚挺度也远比周国的铜、铁钱硬朗,周国这几年间,地方私铸钱币的风气再起,各种不足份量的劣质钱币泛滥,屡禁不止。
  如果这样,倒不如使用明国票据,也能使这些劣质货币淘汰,无形中也帮了朝廷一个大忙。
  柴荣一番思索之后,对王朴道:“爱卿以为,这一条件能换明国多少援助?”
  王朴一愕,道:“这……。臣确实不敢枉猜,不过如今周、明同盟,不如陛下与明帝一晤,商谈一番。”
  “也罢,爱卿私下知会金陵府,请明国皇帝与朕会晤,此事先不必外传,待有了眉目再公布不迟。”
  “臣遵命。”
  不久,周国自上而下掀起了一场“灭佛运动”。
  柴荣敕命天下寺院,未经朝廷敕赐匾额的全部废除。禁止私下剃发出家当和尚、尼姑,凡是打算出家的人必须得到祖父母、父母亲、伯伯叔叔的同意,只有东京、西京、大名府、京兆府准许设立受戒的佛坛。禁止僧侣舍身自杀、斩断手足、手指上燃香、裸体挂钩点灯、身带铁钳之类惑乱破坏社会风俗的行为。
  命令东京、西京以及各州每年编制僧侣名册,如有死亡、返俗。都随时注销。
  这一年,天下寺院保存的有二千六百九十四座。废除的有三万三百三十六座,还俗和尚八万二千四百四十四人,尼姑二万八千七百五十六人。
  而拆除寺庙、佛堂,得金二十七余万两、银四百余万两,铜铁等金属数十万斤。
  相当程度地缓解了周国窘迫的财政压力。
  同时,佛门子弟的大量还俗,给周国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兵源。
  柴荣任命凤翔节度使王景兼中路行营都招讨使,向训兼行营兵马都监。接替自己在宁州督战抗击辽军。任命赵匡胤暂任北路招讨使。率两万禁军北上支援银州。
  一个月后,已经是年底,柴荣与百里无忌再次聚首徐州。
  看着已经早生华发的柴荣,百里无忌心底一阵感触,他,也许命不久矣,只是如今自己的穿越。会否带来柴荣命运的改变,对此,百里无忌也无法预料。
  对于吞并周国,完全一统,这已经是不可逆转之势,百里无忌只希望能尽量少流点血。最好能和平解决明、周两国的统一。
  但眼下并不是谈论这些的时候,面对大举而下的阻卜军和辽军,眼下明、周两国需要的是唇齿相依。
  这一年的战争,发生了很多事,明、周两国付出了太大的代价。
  而将参与其中的角厮罗、甘州回鹘两个小势力剔除和逼退逻些吐蕃。是这一年中,百里无忌最大的功勋。为此,明军也付出了数万人的生命。
  剔除了上面三个势力,令联军仅剩下阻卜和辽,由此,明、周两国才能将战线稳定下来,柴荣和百里无忌才能带着略略轻松的心情,在此会晤。
  柴荣看着眼前的百里无忌,心中竟生出一丝仰慕之情,柴荣本是个不服输的人,如果与百里无忌互为敌对,那么很有可能是不死不休之局。
  天下英雄哪个是肯服输之人?
  但现在局势不同,明、周两国结为同盟、互为唇齿,共同抗击北方敌人,而一年来明国对周国大力地支援,更使得两国的交情日益见长。
  也正因为如此,柴荣以结义兄弟的情分去衡量着与百里无忌的关系,对于与己比肩,甚至比自己更强的强者,柴荣心中的那一丝仰慕就不足为奇了。
  “大哥,弟弟敬你一杯,以谢这一年你对我国的照应。”
  “二弟客气了,这不过是同为汉人的份内之事。来,同饮此杯。”
  一杯烈酒下喉,反冲上来的酒气让柴荣眼睛一酸,“大哥,你认为这一场仗要打到何时?最后能赢么?”
  百里无忌怜惜地看着这个比自己小几个月的汉子,心中也不觉心酸,柴荣若是生在一个盛世,成就绝不下于李世民,可惜了了。
  “我记得前些日子,我国明报上有一个军人说过,胜利必将属于明国。今天,我将此话转送于你。胜利,也必将属于周国。”
  百里无忌微笑着举起杯,“二弟,辽国固然实力雄厚,但我汉人绝非甘为臣虏之辈,纵然你我都看不到这一胜利的时刻,我们也要一起将这一战打下去。此战非一朝一夕就能结束,这是一场持久战,是双方国力的比拼,胜利就是看谁先支持不下去。汉人经过上千年的战争,对战争的忍耐性远远强于契丹等游牧民族,所以,我看好此战的结果。来,再饮一杯。”
  柴荣欲言又止,应声举杯一饮而尽。
  百里无忌眼角扫到柴荣犹豫的样子,主动问道:“二弟若有事,不妨直说。”
  柴荣身为周国天子,所谓一分钱难死英雄汉,这钱财之事还真让他开不了口。
  百里无忌已经猜到柴荣想说什么,周国“灭佛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天下谁人不知,数以万计的佛门弟子逃入明国,也给明国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周国虽然对外宣称是佛门子弟不事生产的原由,才发起这场“灭佛运动”,但在明国朝臣的眼中,这场运动的真实原因,自然一清二楚,何况,徐世铭的军情院对辽、阻卜的刺探力度不如人意,但对周国的情报网却是非常给力的,这也许在于徐世铭始终将精力放在统一周国的事情上。
  柴荣抬头,看着百里无忌正欲开口,百里无忌一竖手掌道:“二弟勿须再说,我大概明白你的意思,这样,明国再支援三千万斤粮食,一万颗地雷,五万颗手榴弹,二弟可满意?”(未完待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