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8章

  首先,这份报告先规划了一条暂定的线路,两个州之间的极限距离是2900公里,但这条线路的总长度为4680公里,足足多出了1780公里的距离,这个路线似乎并不优秀,反而是非常的浪费。
  但事实上,这是充分考虑了经济状况所制定的路线。
  首先这条路线绕过了三十多处地形非常崎岖的山地,因为真空高速管道的特性,真空高速管道只能够以很低的角度来进行弯曲,这意味着面临山地,那就基本上不能靠盘山,或者是绕山的方式过去,只能够直接钻山,将山脉钻出一个个笔直隧道出来,让真空高速管道过去。
  如此一来就要面临巨额的建造成本,倒不如远远的绕过去,在平原上建设要更加的节省成本。
  而且需要绕过的也还不仅仅只有山地,他们还需要绕过城市,毕竟这种管道如果通过城市的话,那就势必要进行拆迁,那成本就太高了,所以只能够绕着城市的周边走过去,绝对不能够穿过城市。
  所以总的来说,光是绕过去的路线,长度就高达上千公里。
  虽然管道的铺设要绕过城市,但在总体规划上却要尽可能的贴近城市,毕竟只有贴近了城市,才能够将客人送到城市里面,然后建设上下客用的站台。
  每多一个站点,都能够多卖一条路线的火车票,这样才能够增加盈利。所以有时候线路还必须要拐个弯,主动去贴近周边的一些城市,那就又需要增加额外的距离了。
  所以这4600公里的距离不但没有多么的夸张,相反是非常的靠谱和考虑实际价值的。
  但4600公里的距离,也意味着极为高昂的建设成本。
  这份报告对于建设成本也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预估,因为要建设能够容纳一辆正常列车通过的管道,而目前一辆高铁列车的宽度是3.1米,所以一个真空高速管道的直径,都必须大于5.4米以上,考虑到通过的安全性,实际上的直径应该在5.7米以上。
  而这还是内径,考虑到真空管道需要在外面经受各种各样的地质和气候考验,同时还要完美的保证不会漏气,所以总体的管道直径恐怕要达到7米了。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和恐怖的数字。
  举个例子,世界最常见的客机是波音737客机,而737客机的客舱最大直径是3.76米。换句话说,真空高速管道的直径就要达到两个波音737客机的程度,简直是离谱。
  最终根据估算,这样的管道的每公里造价就已经达到了1.3亿美元的成本,4600公里下来,6000亿美元的物料成本。
  但这仅仅只是管道的制造成本而已,管道如果需要铺设的话,那成本就根本无法估量了,同时因为整个铺设过程没有任何先例,所以这份报告的撰写者只能大概估计一个每公里的铺设费用需要2,000万美元左右的价格,最终铺设费用又是920亿美元的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建设团队给出了两个不同版本的估算,一个版本是露天接地承重的方案,听上去似乎有些不明觉厉,其实就是直接把管道丢在地上,然后在管道的两侧用铁架来固定和限位,这样需要的建设成本相对来说就比较低一点了,他也需要2,000万美元1公里。
  另一个则是高架方案,这个就相对好理解了,就是用高架桥的方式将管道架在空中通过。第2种方案和第1种方案相比,最主要的优点就是这个方案能够减少拆迁成本。
  因为如果管道直接落地的话,不但管道本身要占据面积,同时管道周围的一定距离肯定也要设置成为隔离保护区,禁止一些人靠近的,初步的估算一下,以管道为中心50米的距离,那都是要进行拆迁的,如此一来拆迁费用就变得极为昂贵了。
  同时,这份调查报告里面还非常干脆的表示,除非安排大量的巡查人员,否则根据米国一些下等人的尿性,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的在管道上偷窃一些附属设备来换钱。
  更有甚至,人家可能根本就不想要钱,就是想要管道完蛋,恶心你们这些资本家等等,反正危险很大。
  高价方案就能够相对简单的规避这些问题了,管道架在空中,一般人就根本无法靠近了,同时需要拆迁的也仅仅只是高架桥部分的面积,拆迁价格就能够节省很多。
  缺点就是高价本身就是巨额成本,每公里的实际造价就要猛增到5,000万美元往上了。
  综合考虑来说还是接地成本更加便宜一些。
  报告里面还列举了很多其他的费用,这里就不过多陈述了,反正最后这份报告给出了1.8万亿美元的预测数据,同时还小心翼翼的标注说,这个数据只是基于各种数据而做出的预测数据,并不代表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美元数字。
  而在估算完了铁路的造价之后,这个方案又开始估算铁路的盈利了。
  在不考虑铁路建成之后的运营成本的情况下,如果用30年的营收来赚回这1.8万亿美元的投资的话,那平均下来,每年就需要600亿美元的纯利润。
  而根据当前的数据,一年的时间内通过火车,飞机,汽车等交通方式来往于两地之间的乘客总量大概在720万人左右。
  这720万人需要每年提供600亿美元的利润,那每张车票的利润就要在800美元以上,如果再考虑到运营成本的话,那实际的票价恐怕得突破1400美元的价格。
  调查报告本身并没有说这个价格究竟有多么的离谱,只是列举出了乘坐飞机来往于纽约和加利福尼亚两地的价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