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穿越>每天都有名师为我授课> 每天都有名师为我授课 第263节

每天都有名师为我授课 第263节

  这东西可不只是冬天用得上的。平日里烧菜做饭,那也是相当的方便。
  所以不愁没市场。
  唯一的就是发愁这运输。若是靠着车马运,那真是太吃亏了。运输成本高,也就意味着卖价高,到时候可比不过柴火。
  当听到东州府在建设码头之后,这些商人顿时放了心了。
  早早地就开始订了货,只等这码头一成,就可以立马登船。
  为了赶这些蜂窝煤,东州府的煤场就没停过。
  百姓们耕种之余,还能来打个零工之类的。
  东州府上下忙忙碌碌的时候,谢来也接到了来自虞都的密信。是皇帝让人送来的。
  信中让他不拘手段,早日做出政绩,也好早日回虞都去。
  在地方的官员,若是要不拘手段,想做出政绩可太容易了。比如剿匪……直接把良民充作匪徒。
  比如收税,强自给百姓增加税收,谎报收成。
  更不用说增加各种徭役之类的了。
  从信件中就可以看出皇帝有多着急了。
  谢来回了封信,言明绝不辜负皇恩浩荡。就把他扔一边儿去了。
  三月,码头总算初步建好,大的商船可停靠在岸边了。
  去岁谢来要做码头的时候,祝桥就提过要修船,通过这个来给府衙赚银子。如今可算是弄了一艘船来了。这船当然不是修的,修船没那么快,于是买的旧船。除了衙门的船只之外,那些想做这生意的大户也都早就准备了各种船,或大或小,载人运货。
  通码头当日,码头附近当初都停泊着船只。
  原本荒芜的地方,如今人声鼎沸。
  那些会做生意的府城人都在这附近摆起了小摊贩。
  附近修建的商市也在这一日开门大吉。
  谢来站在码头上,看着各商户的货船互相拥挤着,人来货往。好些迫不及待走起水运的商户正指挥着伙计,往船上搬运货物,心里忍不住感慨万千。
  祝桥是负责码头的事儿的,别看只修码头,还要统筹规划布局,以免使用码头的时候出现拥挤,周转不开的局面。
  开年他就为了升职加薪狠狠努力拼命,如今可算是如期完成码头。不过修了这一个码头,他也是能力见长,往日里书本学的东西,都没用上,反而是自己琢磨出了一套法子来,才能保证这些工期正常完工。
  他笑着问谢来,“大人对码头的景况可还满意?”
  谢来咳了咳,“也还行,凑合凑合。”
  随着码头开通,府衙终于开始有收入了。毕竟之前煤矿那边基本上是在东州内部消耗的,谢来还给老百姓送煤,开支相抵。如今煤炭往外运输,宋家那几家大户开的煤场源源不断的往外送货,自然也会从煤矿这边拿煤,府衙这才开始有了收入。
  有了银子了,谢来这就开始坐不住了。想着开始计划着发展东州的大计划了。治理一方,太多需要银钱的地方了。先别说改善老百姓福利待遇了,就光是修路,那就是大工程。
  谢来觉得发展一地,路必须修好。路修好了,农副产品才能从山里出来,最大限度地开发东州府的潜力,百姓手里才能有积蓄。
  这计划书还没写,治水官李前进就跑来要钱了。
  “大人,如今府衙可有银钱修水坝?”
  谢来:“……”
  第221章 奋进的东州府
  李前进估摸着府衙有钱了,就找上门来了。
  他都准备好哭哭啼啼苦求这位为国为民的谢大人一定要修水坝了。结果还没发挥呢,谢大人就咬牙切齿,大手一挥,“修!”
  李前进问道,“真修?”
  “必须修!”
  水坝肯定是要修的。再穷也要修。
  谢来知道,在这个社会制度下,自己哪怕搞再多民生政策都不好使。而且来一个新知府,就能把自己这一切否定。
  唯有设施设备,才能长久的造福百姓。
  修码头,修路,修水坝,都是这个目的。
  以后就算自己走了,这些也会给当地百姓造福,让他们以后能生活得更好。所以只能咬着牙省钱,边修边赚银子。
  好在如今的煤矿已经子啊煤炭和碳炉子的推广下,每日里源源不断地都有进账,这倒是缓解了谢来的财政紧张问题。
  知府衙门一纸诏令下去,很快得到百姓们的响应。
  这么多年来,祖祖辈辈的生活在此地,每隔一些年就要遭受一次水灾。当地百姓也是苦不堪言。
  “大人真是好大人,愿意花银子为咱们修水坝。”
  “这么些年,哪个大人舍得花银子为咱们?”
  百姓们纷纷让自家做工的儿子一定要努力干,这不是为大人干的,这是为自个儿干的。以后水坝修好了,这是给咱们子子孙孙得好处的事儿。
  往年这都是要征徭役,自带干粮干的,现在大人还给吃的,给工钱。这是知道百姓受灾后的苦,补贴大家呢。
  这一点,谢来表示自己真没想那么多,他只是习惯了请人干活要给钱。不给钱让人白干的事儿,他觉得太亏心了。
  府衙不断地请人干活,以及煤场的修建,倒是也给东州府的农业带来一定的影响的。
  原先百姓们只能靠着农业存活,所以只能去租种地主家的田地才能存活。哪怕因为荒年,朝廷免了赋税的,地主老爷也是不免的。
  如今府衙这边一直招人,而且包吃,还给工钱。码头那边也从外面一直运输粮食进来,大家有了银子可以买点粗粮过日子。倒是比去给地主家里干活还要赚得多。
  如此一来,地主家这田地倒是不好租种了。
  倒是有一些闲在家里,没能去干活的人愿意租种,但是也有了和地主们讲价的局面了。
  不降地租?那行啊,咱不种了,咱去给衙门打工去。
  去煤场挖煤都比种地赚得多。地主们没了办法,还真的就不得不降低租子了。
  这个影响倒是谢来没预料到的,等他听人念叨这个事儿之后,也忍不住笑。
  “农乃国本,可惜一直没人善待农人。他们支撑着这个国家的根基,却受到最大的欺压。”
  祝桥担心道,“大人,下官就担心,以后农人们就只想着打工,不想种地了。到时候都不种地,这样就会出乱子的。”
  如今士农工商,就是因为的怕农人都去做生意赚银子了。
  谢来听了只觉得可笑。
  “天下人为的就是一个利字。为何商人地位低下,还那么多人经商?就是因为有银子赚,可以吃饱喝足过好日子的。那农人也是一样的,若是能让种地也赚更多,自然农人们愿意种地。毕竟有脑子和胆子经商的,只是一小撮人。更多的人还是淳朴老实的本分农人。上位者只想着去束缚,却没想过提升科技生产力,这不是可笑吗?”
  祝桥:“……”
  谢来道,“我最近看一些书,发现也有记载各地农人发现的高产以及高效率种地的法子,却只是被收录,而没有宣传推广。你说这是对的吗?
  祝桥心里恍然,是啊,以前怎么就没人注意过要提高农人种地的效率呢。最早的一次,还是开国的时候有人献上一把犁,当时初出建国,需要祥瑞,因此大肆推广。
  第二年,果然农人税收增加了。
  但是也就那一次而已。
  上位者对农人的关心,着实是少了。
  祝桥心有戚戚。他自己也是寒门出身,如今当了官,心中更觉得可悲可叹。
  其实当官的要想帮助百姓过好日子,办法有很多,却没人愿意。
  谢来这些话也不光是说说而已。还找了一些已经老得不能种地的老农们,组成了农研会,研究怎么增加田亩。或者研究种地的办法,或者研究农具。
  谢来自己也从大学堂里面找一些这个时代能用的农业知识,翻译之后交给刘连青去和这些农人沟通。
  反正东州府上上下下都没闲着,就和高速运转的机器一样的。都在努力让这个千疮百孔的东州府好好地恢复起来。
  天气渐渐热起来,谢来期待的小羊羔也出生了。
  谢来亲自看过,小羊咩咩地叫,叫得人心里欢喜。
  刘连青现在看着已经没有了之前那清高的样子了,很接地气。还能面不改色地去带谢来去看羊羔。
  给他讲解羊羔护理方法。
  谢来道,“你如今倒是改变了许多了。”
  刘连青叹气,“往日里只知道一心只读圣贤书方能当好官,到了这里才知道,不懂民生,才当不好官。圣贤书也不教我如何养羊。”
  谢来闻言笑了,“至少读了圣贤书,才能知道如何教别人养羊。”
  “小羊虽然还没长成,但是全府各地还是要教农人们学会养殖。至少让他们有这个概念。
  如今男子们在外做工,挖煤,种地的。女子们倒是能养殖。充分地把百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刘连青道,“我已经让那些在这里养羊的农人们去各地教导了。就怕百姓们不喜欢这些。”
  谢来笑道,“这不需担心,我自有办法。”
  这办法也很简单,谢来回去就找了孙大庆,让他的商队出去放话,要在东州府收皮货和羊肉。
  往日里肉不好保存,做成肉干又口感不行,所以很难销往外地。
  如今倒是有办法了,将肉做成熏肉,腊肉,虽然不如鲜肉那样好吃,但是好歹口感也很不错了。
  而且有了水路之后,鲜肉都能运输出去在附近的州府销售。不愁卖不出去。
  孙大庆道,“兄弟家,你说你这有这么多的本事赚银子,你做生意只怕要富可敌国,你非得去当官。还将这些法子告诉我。”
  谢来道,“这也不是什么秘密,你走的地方还是太少了。很多地方的百姓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生活法则。这些也都是民间的法子。路都给你铺好了,你要是不能让百姓们对养殖产生兴趣,赚不到银子,那可不怪我。”
  孙大庆哈哈笑,“包在我身上。我平日里连那些做生意的老狐狸都不怕了,还能怕这些本分的老百姓?”
  谢来叮嘱道,“不许直接换粮食,免得又和云州府当初一样。”
  孙大庆自然知道他的担忧,当初云州府茶业商会的搞鬼,让农人种茶叶去换粮食,以至于田地里都是茶叶。
  他兄弟这是担心当地人田地里都种牧草呢。
  “放心吧,只拿银子买。”
  孙大庆自有自己的一套生意经,很快就安排人在东州府各县游走,一边宣传东州府鼓励养羊,一边宣传孙氏商行收购成羊的事儿。
  报的价格,让当地的百姓们都心动不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