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节

  元立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只觉得大业即将成功。
  薛泓和十个士兵默默地看着他,完全不能领会他此时的心境。
  学个电台而已,有这么开心吗?
  第二天,队伍就看到了洛阳城门,赵含章骑在马上,远远的看到洛阳城门大开,城中的官员在城门处等候。
  赵含章嘴角微挑,走到一辆车旁道:“陛下,我们到了。”
  小皇帝探头从车里往外看,看着远处的洛阳城,他本不应该有什么感觉的,但小小的心脏还是忍不住又酸又涩。
  他当年还小,被困在洛阳城中最大的感受就是饿和惶恐。
  洛阳饥荒,即便他是皇族也缺粮,那时候是有钱也难买到粮食,他只能看着父王去哀求那些世家,偶尔能从他们手上买到一些粮食;
  他们还要特别小心,不能靠近皇帝,也不能靠近东海王,不然他们很可能牵扯进一些斗争中,死无葬身之地。
  后来东海王带着大半个洛阳城的人离开,匈奴人打过来,他们不得已进宫跟着皇帝守城,那时候真是刀都已经架到脖子上了,他跟着父王和朝廷迁徙到郓城时只有八岁,他当时对洛阳一点也不留恋,甚至对这座城市都没留下多少印象。
  他以为他对它不会有感觉的。
  可此时看着洛阳城的城墙和城门,小皇帝忍不住眼泪滚落,心中酸涩难忍,当年一起离开的人,还活着的寥寥无几,先帝死了,他的父王死了,他的兄弟们也都死了……
  赵含章一偏头就看到他一脸的泪,触及她的目光,立即整个人往后一缩,犹如受伤的小兽般躲开她的目光。
  赵含章一叹,心中不由一软,伸手替他将帘子放下,待靠近城门,看到了站在最前面的赵程等人,她就提醒道:“陛下,洛阳的臣民来迎接您了。”
  小皇帝已经擦干眼泪,整理好衣冠,他有自知之明,这当中就没几个人是来接他的,而是冲着赵含章来的。
  洛阳留守的人中,赵程官职和地位最高,赵宽离开时,洛阳就是暂时交给他来管理,此时,也是他领着洛阳的大小官员前来迎接的。
  从城里到城外,提前到的赵家军已经将道路围出来,一般来说,城中的百姓看到官兵出没都会远远的避开,少有人会来凑这个热闹,官兵们也不许百姓过近,以免发生刺杀一类的意外。
  但洛阳城中的百姓听说赵含章要回来了,便不顾官兵的警告,一定要站在街上欢迎。
  甚至还有城外各村镇的人连夜跑来,就在城门外等候。
  官兵们驱赶,他们就跑,然后在他们围出路来以后又悄摸摸的跑回来,就在他们身后踮起脚尖期盼的看着路的尽头。
  参将温康见他们不闹事,便让士兵上前去查验身份,只要没有疑点的,都许他们在此等候。
  所以赵含章他们一到,赵程拱手作揖,大声的喊了一句,“臣赵程领万民恭迎皇帝陛下!”
  官兵和周围的百姓们跟着呼啦啦的行礼,叫了一声“恭迎皇帝陛下”后,就紧跟着兴奋的大叫了一声,“恭迎大将军!”
  声音比前一声大多了,传入城中,城中的百姓也跟着扯着嗓子喊:“恭迎大将军,恭迎赵家军!”
  声音响彻天际。
  小皇帝扶着董内侍的手下车,听着这声音心中复杂不已,同时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就这样,三舅舅还想着他从赵含章手中夺权呢,只怕他还未来得及和赵含章争斗,民意就先把他压死了。
  他叹息一声,看了一眼赵含章,得到她颔首允许后才抬手道:“诸卿免礼。”
  第1004章 从善如流
  赵程便直起腰来,其他人却没敢动,而是偷眼去看赵含章。
  赵含章笑着抬了一下手,其他人这才起身站好。
  赵程皱了皱眉,上前道:“陛下,宫殿已经稍作打扫,恭迎陛下入宫。”
  赵含章也请皇帝进宫。
  皇帝应下,这才转身上车。
  看到赵含章一跃上马,百姓们发出震天的叫声,然后一行人就在百姓的欢呼声中进城,跟着的百官感受到了百姓的热情,脸上也不由露出笑容来。
  大部分被赵含章提拔起来的官员都知道这份热情是给赵含章,给赵家军的,作为赵氏阵营的一员,他们与有荣焉;
  少部分本来就是朝廷官员的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面上没显露出来,但心中忧虑不已。
  赵含章民心如此,大晋真的还能维持吗?小皇帝真的可以从她手上夺回权利吗?
  孟子曾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当然,从心底相信这话的人不多,可历史上还是有过一个成功的例子的——王莽。
  王莽就是被民心推上去的,也是因为失去民心和天道才失败的。
  可那时是因为有光武皇帝,现在……
  他们悄悄的看向安静的马车,心中忧虑,至今为止,小皇帝都没有表现出可以掌控天下的手段和心胸,甚至连学习的耐心和智慧都没有表现出来。
  如果他不能保持大晋的国祚,还有谁可以代替他呢?
  有人的心头滑过豫章王的身影,却又很快否决,豫章王比小皇帝还不聪明的样子,更不行。
  如今大晋宗室……就只剩下江东的琅琊王了。
  琅琊王?
  不行,不行,司马睿都不是世祖皇帝血脉,旁支宗室罢了,岂能为帝?
  就在这种纠结中,他们走进洛阳,在百姓们的欢迎下往皇宫而去,然后走着走着,他们就惊呆了。
  只见一侧残壁院塌,但是,里面野草苍翠,有眼尖的官员还看到仰着脖子在里面吃草的羊,在羊群脚下扑腾的鸡……
  官员们都瞪大了眼睛,这,这,这可是靠近皇城的内城啊,为何有这么大一片残破的屋子?
  哦,于是,有从洛阳逃出去的官员就和没来过洛阳的同僚普及道:“这是汉国戾帝攻打洛阳时焚毁的。”
  说到此处,官员叹息一声道:“当时就是大将军前来救驾。”
  不过很意外,这都多久了,这些房屋竟然还没重建?
  重建什么啊,洛阳城这两年虽然每天都有流民过来投奔,但洛阳城这么大,加上洛阳外面还有大片的土地需要安排,完全就是地多人少的状态,人都不够塞好不好。
  分了田地,衙门又会组织服役给他们建新房,或者就让他们村与村之间互助,新房屋很快建起来,大家种地当然是就近住了,谁会脑残的进城花钱买房子?
  哦,对了,赵含章将洛阳城里没主的房屋全部收回国有了,进城的人,除非能证明自己原来是户主,有房产在此,不然,就只能依靠本事,成为特招人才才能分到房屋,或者免租房屋。
  除此外,想要在洛阳拥有房子的,都得买或租。
  赵瑚就买了不少房屋铺子(被赵含章坑的),他还特别想买这一片被烧毁的房屋,用他的话说是,这里的房子虽然有一间算一间全都不能住了,但地段好呀,他就相当于买地皮了。
  可惜,赵含章不卖。
  赵含章离开之后,他找赵宽买,赵宽也不卖。
  当他在西平听说赵宽离开洛阳,洛阳事务由他儿子赵程暂代以后,他还不顾危险,特意派管事冒险北上洛阳。
  当然,他是不敢直接找赵程要地的,他想让管事借赵程的势,直接找洛阳县衙的主簿把地给买了。
  可惜,打仗以后两边信息不通,他一直没收到管事的信,也不知道他买了多少地,有没有听他的买下一半。
  他也不多要,一半就好。
  赵瑚没兴趣跟着皇帝进宫,所以他进内城后直接就往自家去了,当然,他带走了自己的人。
  除了一部份赵家军和官员们外,其他人也都散了。
  大部分赵家军直接驻扎在城外。
  他们在路上就已经得到了命令,分成东西南北四军,分别去四个军营驻扎,而跟着赵含章进去的则是被重新整编的禁军。
  全是从赵家军里选出来的,且有不少曾是赵含章亲卫。
  他们会跟着进宫去守护皇城和宫苑。
  哦,赵含章自领了禁军统领,曾越被封为副统领,事儿主要是交给他来管着的。
  是不是很惊喜,皇帝出门遇见的第一个侍卫是赵家军出身,上朝站岗的也全是赵家军。
  当然,赵含章给他们换了名字,而且不许他们在公开场合叫她女郎,她要在朝臣和皇帝面前淡化他们身上赵家军的标签,有些东西,放在心里就好,不要表现出来。
  所以把皇帝送到宫中,赵含章很恭敬的拱手告辞,退出了宫殿,再要求见,也会让侍卫先通报问过,得到允许才进去,可谓是很谦卑了。
  比在陈县时还要谦卑。
  就是小皇帝过得有点惨,因为宫中的宫人极少,内侍……满打满算就二十多个,还全是以前宫里留下的旧人。
  宫女也不是很多,其中有十多个是在陈县时赵含章送过来的侍女,剩下的也都是以前逃命时幸存下来的。
  因为她们都经过专门的训练,礼仪周到,很难得,所以赵含章才留下她们。
  不过这点人对于偌大的皇宫来说还是太少了,董内侍就跑去追赵含章,提议道:“宫中缺人,还请大将军添置。”
  赵含章道:“宫里现在只有陛下和豫章王两个主子,六十八个人伺候两个主子还少?”
  董内侍一愣,见赵含章眉头轻皱,连忙改口道:“自是够了,只是皇宫这么大,总需要打理,将来陛下娶亲,广开后宫也需要扩人,而宫人非一日能养成,这……”
  赵含章就偏头想了想,她就没想小皇帝成亲以后还住在皇宫里的事,她想的是自己和傅庭涵,觉得他们身边只要有个帮手,再有厨房的人就够用了,倒是机要秘书之类的不能缺少,但这也是前庭培养的人才,不该后宫培养,于是挥手道:“国库空虚,暂且委屈陛下吧,你管好宫中的事,别委屈了陛下就行。”
  这就是暂时不添置的意思了,董内侍从善如流,立即恭敬的应了下来。
  第1005章 正直
  但和董内侍一样有此想法的人不少,朝中官员普遍认为,现在局势已经安定下来,该给皇室的尊荣就得给上,而尊贵的生活才能造出尊贵的人,才能与其他人分开来,才能有上下尊卑之分。
  就是汲渊也说了一句,“宫里的人太少了,的确应该添置人口。”
  赵含章微微蹙眉,问道:“宫里现在只有陛下和豫章王,甚至过不多久,豫章王还会从宫里搬出来,用得着这么多人吗?”
  “这是陛下应得的尊荣。”
  赵含章垂眸略一思索便道:“我知道了。”
  不过却没立刻同意。
  大晋旧臣们似乎找到了一个能够和赵含章抗衡,争取的点,于是纷纷上折。
  赵含章让赵云欣把折子都挑出来放在一旁,偶尔让赵云欣挑几封折子回了,也都是婉拒。
  朝会是隔天一开,正好,才回到洛阳,她有许多事要处理呢,用这个作为主要矛盾先吊着人。
  进洛阳后的第一场朝会,他们主要讨论的就是洛阳城的重建。
  跟着赵含章进洛阳的,只有极少一部分曾经在洛阳拥有房产,在抵达前,她已经让大家统计好了。
  有房产的,她提前交给洛阳县衙,让他们把房产找出来,重新办理房契,还让赵家军提前去简单打扫了一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