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十年前的鹤渚镇还没有新城区,旧城区一条主干道走到底再右转,就是两条平行的街道。衣服、鞋子、日用百货的店铺就集中在西湖桥那一条街,而肖何桥所在的这条街则是糕点铺子、照相馆、银行、饭馆的集中区域。
  梁翊此时经过的便是肖何桥。
  桥不长,的士很快下了桥,继续驶向老城区深处。
  而此时梁翊的思绪却飘回了刚来鹤渚镇念书的时候。
  高中的第一个班主任刚从学校毕业便带了他们班,年轻的老师极受一部国外电视剧的影响,异常热血,就连座位的编排也没有按照惯例的那样用入学成绩作为依据,而是按着身高,从矮到高从前到后排着来。
  那时候的梁翊,身高在同龄人之中已算拔尖,姜珩比他还略高一些,于是两人就分别占据了教室中间一组的倒数第二排、第一排的位置。梁翊的左边是班上最高的女生,来自鹤渚镇周边的小镇,住校生;右边是一个体育特长生,也是住校生;后座的姜珩,家就在鹤渚镇上,是班上为数不多的走读生。
  梁翊性格使然,不大喜欢主动与太多新同学交往,可是少年心性,正是爱玩、好奇心重的年纪,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也很希望能和座位周边的同学打成一片。少年人的适应能力绝佳,很快大家就都熟络了起来。
  生活委员会在晚自习的时候发给全班第二天的早餐券,学校食堂提供包子、馒头、水煮鸡蛋、米粉、面条给全校师生。但每天都只有这几种早餐,卖相不好,味道也极差。
  走读生可以在校外吃完早餐再进校,而住校生就没得选,只能在学校食堂吃早餐。
  梁翊不挑食,能填饱肚子就行。
  姜珩走读,本来可以完美避开学校食堂的早餐,可奈何他早上总是起不来床,经常是踩着早自习的铃声空着肚子匆忙走进教室。
  以至于好几年后,两人聊起当年的事情,梁翊脑海里立刻浮现的依然是头顶一撮翘起的头发,苦着脸,睡眼朦胧跑进教室的那个姜珩。
  的士经过肖何桥,再行驶五六分钟,便到了琢珩客栈。梁翊经常出差,住酒店是常态,可是回到鹤渚这熟悉的地方,却突然不想住酒店了。
  前一天夜里预订住处的时候搜了搜民宿,意外发现十八线小县城竟然也适应现在的趋势,还有几家民宿在营业,其中便有琢珩。
  鹤渚并不是什么有名气的旅游小镇,只是毗邻长江大堤,堤上有一尊咸丰年间铸造的铁牛,沿着铁牛所在的江堤修建了数百米景观,是为滨江公园。距离公园不远,往长江下游方向,是一个自然保护区,往上游方向不到一个小时车程,还有中部地区唯一的一家大型主题乐园。
  比起新城区,老城区距离江堤近了许多,镇上唯一的一个汽车站也在老城区,所以来鹤渚游玩的旅客更愿意选择住在老城区,离景点近,吃住也比新城区便宜,因此衍生了一条酒店美食为主的街道。
  琢珩客栈就在这条街的对面,是一栋单独的小楼,五层,房型有小单间、小两室、家庭套房。临近春节,旅游的人寥寥无几,房间很充裕,梁翊订了一间略宽敞的小两室。
  从登记入住,放下行李,洗完澡吹完头发,一直到坐在夜宵街上的某一家店子里,梁翊的脑子里还是姜珩。
  就像现在,他走进的是一家签子店,也是姜珩以前带他来过的那家,老板已经换了,店名倒是没变。
  签子其实就是串串,只是鹤渚当地方言是称为签子。
  正正方方的矮桌子中间挖一个圆形的洞,大小刚好能让桌子下面放的小煤炉子露出炉盘,上面搁着一个深锅,里面的汤料很香,竹签子串着各式蔬菜肉类,在墙边的大桌子上摆成几排,给顾客选择。
  念书的时候,他们几个玩得好的同学也曾私底下讨论过这锅底到底多久换一次,会不会不干净,只是说再多,想吃的时候还是会去。
  夜宵一条街以前就有,原址是一个机械厂,本地人说起来,都习惯说去机械厂宵夜。现在正式挂牌了夜宵一条街,扩大了占地面积,店铺种类也多了,街头到街尾都是各式各样的吃的。
  梁翊记得那个时候的夜宵街就有好几家像这样的签子店,姜珩偏好这一家的原因倒不是因为这里味道有多好,只是因为只有这家店才有好吃的竹筒蒸水蛋,蒸蛋中间还会有一小块混着葱花的瘦肉圆子。
  姜珩不吃葱,第一次一起吃炒河粉的时候,梁翊就发现了。于是每次来这家店,蒸水蛋端上来的第一时间,姜珩总是拿勺子舀起肉圆子放到梁翊碗里,还要美其名曰说是学校食堂伙食不好,他得请梁翊吃肉。
  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
  高二的时候,有一次,他和姜珩还有何之夏、许舒一起来吃签子,四个蒸水蛋端上来,姜珩惯例舀给他肉圆子,何之夏的眼睛都直了。
  “姜珩,你怎么给梁翊吃,不给我吃啊?”何之夏忿忿不平,一口吃掉自己那份蒸水蛋上的肉圆,“我可是你的竹马啊!”
  “去你的!”姜珩白了何之夏一眼,“谁要跟你是竹马,我不当青梅,你当吗?”
  一桌子人都笑了。
  “蒸水蛋来了,有点烫,你慢慢吃,”老板端来一碗蒸水蛋,打断了梁翊的回忆,“有什么需要再叫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