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穿越>大明嫡子> 大明嫡子 第619节

大明嫡子 第619节

  书中车马多如簇。
  天下间的青矜、缙绅们在人生最前面的数十年,将所有的精力都耗在科举一事上。
  当他们登科入仕,亦或是取得功名之身后,便将昔日视若珍宝的圣贤文章、八股文章束之高阁。
  如何做事,如何从政,如何处置国家、种族、芸芸众生等诸事,便一概置之不顾。
  他们安于享乐,安于追求一切最稀缺的极度享受。
  纳姬妾、营居室、筑园亭,侈饮食、备仆从、养妓育伶,好不奢靡。
  山西道太原府。
  作为一道三司衙门府治所在,太原府集中了整个山西道最多的人口和资源。
  而在山西道这样一个山多水深的地方,太原城也只能是就显得远不如其他地方的城池大。
  可即便如此,太原城内的一角,却还是有一座宅院府邸,占据了偌大的地盘。
  从城头看过去,明显能看得出这一出宅院是经过多次扩充的。
  高大的院墙,将周围的民房给压得喘不过气来。
  便是于城中的晋王府相比,也仅仅是规制和高度上略输一筹罢了。
  而进了府门,在这遥远的北方,引入眼帘的却尽数江南的园林庭院。
  一道活水,从太原城外的汾水引入府邸之中,硬生生的制造出了一副流觞曲水的景象。
  庭院深处,雕梁画栋。
  舍内,雅士富商众多。
  朝廷禁绝的绫罗绸缎,在此处只能做那垫脚的软物。
  而独属于皇家的黄红之物,更是处处可见。
  屋外,每一处皆有身着锦缎的仆从候立着,随时听从召唤。
  屋内,十多名婢女,身着裙袍,跪于席间,执茶焚香。
  一名穿戴豪奢无比的中年男子斜靠在软枕上,目光扫过在场众人。
  “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再议一议,这大明可还值得我等效忠。”
  ……
  第五百零一章 开始读书的蓝玉
  河南道。
  归德府永城县。
  城外官道上的太丘驿,一早就引来了上千人的队伍。朝廷的钦差官牌在天不亮的时候,就已经将太丘驿所有人唤醒。
  等到天光放亮,一碗碗的肉汤面条配着剥好的蒜头,就被感到的皇太孙北巡官员、官兵捧在了手上。
  人太多,太丘驿凑不出可以供上千人用餐使用的上百张桌子。
  有官身的人方才能得一把凳子。
  品级足够的人,才能将面碗放在桌子上,姿态从容的就着蒜头吃面。
  高仰止、白玉秀、孙成、牛大富、田麦五人,得以与皇太孙殿下同处一张桌子。
  桌上,六只硕大的面碗盛满了面条,几块卤大肉压在面条上,散发着食物独有的诱人香味。
  桌边六人也无忌口,未曾用太丘驿剥好的蒜头,而是取了带着蒜皮的大蒜,各自剥下蒜皮,就着面条送入嘴中。
  整个官道上,所有捧着面碗的人都是如此吃,只是桌上却显得安静了一些,不曾有官兵们那等吸溜吸溜发出的响声。
  上千人汇聚在一起吸溜面条的声势,倒也是颇为壮观。
  朱允熥吃完面,压了一口面汤。
  又从手边的一只布袋子里取出一片甘草送入嘴里,慢慢的咀嚼起来。
  这玩意素有国老之称,众药之王。有温中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的功效。却又因其味甘、平,可治咽喉肿痛,拔除口气的作用,而被人们时常使用。
  嘴里的甘草散发出甘甜的味道,压住蒜头面条带来的那股子独有的气味。
  朱允熥微微眯眼:“凉国公奏报,算上时间,便是今日至永城县了。”
  高仰止刚刚吃完面,抹了嘴,手掌贴着桌面从太孙的布袋子里顺走一片甘草送进嘴里,咀嚼了两下才开口道:“大将军奏请前来,以大将军所在的路程和行军速度,便是今日到永城县。”
  “那就等等他,莫要孤这位舅姥爷跑空了地方。”
  朱允熥淡淡一笑,起身走向官道对面的一座凉亭里。
  这凉亭应当是太丘驿为那位相见或离别的人们准备的。
  朱允熥凭栏眺望愿望已经枯黄的河南平原,回想着今岁河南道一地秋赋总额的具体数目。
  高仰止跟随其后进来凉亭,忘了一眼前方已经完成收割的沃野,轻声道:“殿下是在想新政的事情?”
  “高春风,你以为大明能有多长的国祚?”朱允熥忽的幽幽开口,问出了一个没有人敢回答的问题。
  高仰止迟疑了片刻,脸上带着一抹笑容:“微臣无能,不通天玄,殿下之问,恕难解答。然,微臣知晓,百姓在,则国家在。
  凡中原数千年,历朝无不是兴于乱世之中,又毁于乱世之下。
  每逢乱世,百姓飘零,随波逐流,大势裹挟。
  民乱乃借口,民变亦掩饰。
  汉高祖以亭长身,结地方缙绅豪族。晋起门阀,司马而传。隋乃柱国,关陇军功世家。唐承于隋,并八柱国之一。宋皇执兵马,黄袍加身。
  自古,天下大乱,百姓生变,为流民、乱民、义军,然天下大势却总非百姓所得。
  古往今来,唯我大明,得国之正,无可争议!
  自古以来,唯我大明,天命所在,起于黎庶!
  我大明今朝开洪武新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良策频出。中枢一心,政通人和,所偶有动荡,却亦有明君良臣平镇。
  今日殿下以国祚几何长,问奏于臣下,臣无知也,却明晓,国祚皆系于黎庶之身。”
  有一句话,高仰止压在心头,并没有说出口。
  兴,百姓苦;亡,百姓亦苦。
  自古,天下兴旺,王超更替,一个个盛世王朝破灭,一个个新的王朝诞生。
  然而让人悲悯的是,所有的书本上,都将那些黎庶百姓形容成了最先承受不住王朝末期种种压迫,而不得不掀起起义,将整个天下拖入乱世之中的原因。
  可是谁又会去提,最终那个新的王朝,却不是这些黎庶建立起来的。
  根本上的,他们只是在那乱世之中,被动的被裹挟进了大争场上的。
  到最后,天下还是那个天下,百姓还是那些百姓。
  只不过是最高的那个位子上,换了一个姓氏罢了。
  再经过几十几百年的时间,天下又将会在经历一次大争乱世。
  “民心啊。”
  朱允熥感叹了一声,目光闪烁着:“或许,终有一天,会有一个人改变这一切。”
  高仰止默默侧目,看向忽然之间感触复杂的皇太孙,眉头微微皱起。
  这是在说大明会如历朝历代一般,国祚无续?
  朱允熥却已经是转头看向高仰止,微微一笑:“读史为鉴,回过头去看,没有任何一个王朝是在重复前朝的历史。但这些王朝的运行始末,却又无比惊人的相似。
  我朝开国二十八载,便开洪武新政,此举志在社稷,功取千秋万代。可是,今朝之人,何以知晓后世之事?”
  高仰止转目思量,低声道:“殿下说今朝之人不知后世之事。可今朝之事,却可为后世之人为鉴。”
  朱允熥点点头:“正因如此,皇家重经史。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皆为今人作镜。只是,孤更愿意相信,是因为时势造就英雄。”
  “哦?”
  这是一个新的问题,高仰止自然而然的哦了一声,目露好奇。
  “先有青铜和铁,聚老秦六世之功,方有秦皇称帝。再有马镫火药,唐宋百年功业,方有成吉思汗逐杀万里于西。”
  朱允熥目光烁烁。
  帝国。
  从来不是因为一人之功而兴,也非一家之功,乃是整个世代的积累。
  他深吸一口气:“所以,孤也不知今日大明国祚之问,那个答案究竟会是什么。但孤却坚信,朝廷必须推动洪武新政的施行!
  中枢改制,地方变法。技术改进,整顿军备。
  今朝之人不知后世之事,但今朝之人却要为后世铺好路子,做好今朝之人该做的事情。”
  为何眼下天下会生出白莲教作乱,缙绅甚至是生出引兵入关的想法来。
  皆是因为变法改制多带来的必然结果。
  这些人动了,也正是说明了这些人怕了。
  而这些人在怕,便说明洪武新政是没有错的!
  嗒嗒嗒。
  官道上,一众马蹄声传来。
  正在太丘驿周围休整,准备继续赶路北上的锦衣卫、羽林卫官兵们,立马反应过来,结队往马蹄声传来的方向赶过去。
  凉亭下。
  朱允熥和高仰止两人转身看了过去。
  一直不过百人的马队,打头的是一面硕大的凉字旗,后面紧跟着几面军旗。
  队伍已经到了太丘驿前。
  未见其人,所有人远远的便能听到凉国公蓝玉那豪迈的声音。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