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穿越>大家请我当皇帝> 大家请我当皇帝 第632节

大家请我当皇帝 第632节

  如果在义军夺取明朝腹地之时,反倒让后金占据了宣大蓟辽等要地,就等于整个北方都要暴露于后金铁骑之下。
  所以张顺在制定东征战略之初,设定的最低目标就是夺取太原。
  如果说由泽潞沁辽一府三州之地的上党地区乃“天下之脊”,那么太原便是“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天下肩背”。
  昔日唐天宝年间爆发安史之乱,太原留守李光弼坚守太原城,大败叛军史思明、蔡希德十万大军,为后来唐军收复两京,平定叛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其后的宋朝虽失燕云十六州之地,同样能够依托太原,重建北方防御体系,占据天下核心区域。
  而等到靖康年间,太原一失,北方之地尽弃。
  北宋再也不能像大唐那般重整天下,恢复河山,遂成南北二朝矣!
  据此,张顺深刻的认识到太原的战略地位。
  正所谓:“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为河东之根本”,太原在则山西在,山西在则北方安。
  故而上党地区的泽潞沁辽虽然重要,但是不及太原远甚。
  想到此处,张顺不由摇了摇头,笑道:“山西巡抚杨文岳不过一营人马而已,如今驻守潞州已经是勉力支撑,何须动用这许多人马?”
  “何况南路军主帅洪承畴、左帅李信皆非庸人,如此兵力优势,又何须相助?”
  你道张顺为何有这般说辞?
  原来当初计划之初,张顺、洪承畴等人便制定了“缓攻上党,速夺太原”之策。
  对义军而言“太原重而上党轻”,对明军而言则“上党重而太原轻”。
  义军亟需夺取太原,和陕西边地连成一片,重整北方防御体系。
  而明军则亟需将义军据在上党以外,以保证北直的安危。
  太原对明军来说,不是不重要,而是由于太原城距离宣大三镇较近,精兵锐卒环卫,自认不惧义军围攻罢了。
  所以战前,张顺故意和洪承畴、李信约定“缓攻泽潞,示敌以弱”。
  让大明朝野上下产生侥幸心理,认为义军士卒战力不足,“顺贼”野心不大,以动摇其决战决心。
  实际上这一战略欺骗非常成功,虽然大明先后派遣了左柱国朱燮元、兵部尚书杨嗣昌作为督师对抗义军,实际上重心一直在义军和后金之间摇摆不定,至今也未曾大规模调动宣大蓟辽四镇精兵入关对抗义军。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如此大好机会之下,张顺若不赶快夺取太原,难道还等大明、后金动员起大军再作计较不成?
  在稍作了解当前形势之后,张顺便对射塌天李万庆下了死令道:“霍州为我军要地,灵石为我军退路。将军须分兵千余驻守霍州,自领士卒两千死守灵石。”
  “此战过后,灵石在则封侯可期,灵石失则提头来见,请君慎之!”
  李万庆闻言一凛,万万没想到张顺居然下达如此命令。
  人常言“柿子捡软的捏”,那山西巡抚杨文岳麾下不过一营人马而已。
  实际上他之所以提这个建议,并非是想让张顺亲率大军夹击潞州杨文岳,而是想自提兵马东进,以便建立些功业。
  结果如今只需驻守一县,便能白得如此功劳,哪有何必冒险行事?
  想到此处,李万庆连忙顾不得衣甲在身,三叩九拜,口称万岁道:“灵石在则万庆在,灵石亡则万庆亡。李某誓与灵石共存亡!”
  眼见得到李万庆反复保证,张顺这才放心的离开了灵石,率领大军一路北上搜寻孙传庭等部。
  大军行了两日,不曾想却突然听闻义军在祁县境内与明军发生大战,张顺便连忙催促士卒马不停蹄一路向祁县赶去。
  结果赶到祁县,战事却早已结束,孙传庭率魏知友、张大受部退往交城去了。
  于是,两军合兵一处,张顺见了孙传庭,述说其离别之事,这才知道。
  原来当日,孙传庭背水列阵和左督师朱燮元率领明军万余精锐鏖战许久。
  明军“炮不如人”,屡次被义军击退,讨不得便宜。
  等到傍晚,双方筋疲力尽之际,孙传庭命令用船只载张大受部骑兵五百从汾河上游登岸,猛冲明军右翼。
  明军抵挡不住,不得不往后退却。
  义军骑兵借机而出,砍杀明军炮手,夺取明军火炮二十余门。
  朱燮元见事不可为,这才整队而退。
  而此时义军以少击多,也早已经疲惫不堪,遂渡河而西,夺取了汾河西岸的交城暂作修整。
  第229章 凤凰城
  太原城位于太原盆地北端,三面环山,西面临河中、南部为河谷平原,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
  东部山地通称东山,是太行山的支脉,主峰为罕山。
  西部山地为吕梁山东翼,主峰北云顶山为附近最高峰。
  北部系舟山,本是忻定、太原两盆地的界山。
  其间的石岭关与天门关,号称“北门锁钥”,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防御由北面而来的敌人。
  然而正是太原这种独特的地形,决定了它在防守北面而来的敌人的时候,有很大的地理优势。
  而在防守南面而来的敌人的时候,反倒有种被人“瓮中捉鳖”之感。
  故而朱燮元久攻孙传庭部不下,退后太原以后,遂遣参将姜襄驻守太原县,遣副总兵李辅明驻扎旧县圪塔,以御义军。
  那太原县在太原府城西南四十五里,城周七里。
  原本这太原县唤作平晋县,乃是宋太宗赵光义平定北汉以后设置,其县城在汾河东岸,距如今太原县城二十里。
  洪武初,平晋县城为洪水所没,山西巡抚及太原知府遂上书朝廷,请求重建。
  经过核准以后,选定汾河以西的晋阳城,也即昔日赵光义焚毁太原城遗址处新建县城,谓之“太原县”。
  而山西副总兵李辅明驻扎的所谓“旧县圪塔”,其实就是当年平晋县城遗址。
  由于此地是一个高出附近地面不少台地,正好可以在此安营扎寨。
  这两处一个位于汾河以西,一个位于汾河以东,处于太原城以南,正合堵住了义军北上之路。
  当张顺携孙传庭、魏知友、张大受、杨承祖、张如靖、王忠等五营人马沿着汾河而上,赶到太原县城的时候,果然见明军谨守门户,防御森严。
  他又派遣士卒,探查附近情形,不多时也得知有一营兵马驻扎在河东“旧县圪塔”。
  那宋献策盯着太原县城看了半晌,不由欣喜道:“殿下,此处亦有一番典故。”
  “哦?不知是何典故?”张顺早已经习惯他神神叨叨的模样,不由配合地问道。
  “昔日大唐龙兴于此,及其德衰,后唐、后晋、后汉和北汉又皆由此而兴,龙气弥漫,故又称之为‘龙城’。”宋献策捋了捋胡须,不由笑道。
  “及宋太宗赵光义攻克此城,为了断其龙脉,弥其龙气,故而毁晋阳,设平晋,以压胜之!”
  “哦?”此事人所共知,张顺对此不置可否。
  “这事儿本不稀奇,只是稀奇的是,等到明初天下方定,大元擎天柱王保保身死,这平晋城竟然恰巧遭水而毁,岂不怪哉?”宋献策不由神秘莫测地笑道。
  “水火无情,天数使然,又何怪焉?”张顺闻言哂然一笑,心道:哪里还没有点天灾人祸,我且看你如何吹嘘。
  “水火无情,天数使然?”宋献策闻言一愣,随即不由恍然大悟道,“舜王所言甚是!”
  “话说平晋城为水所毁,诸臣上书朝廷,又在晋阳旧址,复建太原城。”
  “这明代复建的太原县城内,共有九街十八巷,四周城堵五十一堵,敌台三十二座,城高三丈,壕深一丈。”
  “设有四门,其中北门被称为奉宣门,城门洞向北瓮城门洞向东,表示凤首向东顾盼,有‘丹凤朝阳’的含义。”
  “瓮城内外出路南北两侧各有一眼水井,象征凤之双目。”
  “东西两座瓮城分别为观澜门和望翠门,这两座城门的外门洞向南,犹如凤凰的双翼。”
  “南门则被称为进贤门,代表凤凰的尾巴。”
  “城内的十字街又犹如一只巨大的凤凰,占据着高台,故而此城名曰:凤凰城!”
  草,张顺听到此处,差点当场骂出声来。
  你道为何?
  原来这水本来就有龙的寓意,而凤凰二字更容易让让联想到“火”、“朱”二字。
  宋太宗赵光义用来压胜晋阳龙气的平晋城为水所毁,岂不意味着龙气复兴?
  而新的凤凰城在洪武初年又在原本的晋阳遗址上重生,岂不意味着龙脉新成?
  “那……那宋先生的意思是?”张顺不由试探着问了一句。
  你这厮不会想让本王毁了“凤凰城”吧?
  宋献策闻言笑眯眯道:“我曾闻昔日洪武命刘基斩断天下龙脉,以求万世永续,今知其谬矣。”
  “虽说天下龙脉皆可断,但哪有自断其脉的道理?”
  “故而,以吾度之。明者,火德也!凤凰城者,明之龙脉也!”
  “舜王若能据其脉,掠其气,明亡可知矣!”
  好家伙,你这厮神神叨叨半天,就是论证一下攻打太原县城的重要性?
  张顺虽然哭笑不得,不过也不得不佩服宋献策这厮眼光毒辣之处。
  实际上对东、南、西三面环山的太原府城来说,汾河两岸的太原县城和“旧县圪塔”正是其南面的两扇大门。
  若是大门洞开,太原府一座孤城又能坚持到几时?
  只是如今天色已晚,明军又守备森严,义军远道而来,士卒疲惫,恐怕一时三刻却难以攻克。
  张顺皱了皱眉头,不由左顾而言他,哈哈大笑道:“这左柱国朱燮元好大的名声,我道他如何本事?”
  “不曾想,只和咱们的孙将军交手一次,便退回太原,摆出一副‘抱头挨打’的架势,吾知其怯矣!”
  那孙传庭等人刚刚听了宋献策一通谶纬之词,又听到张顺如此自信,也不由纷纷大笑起来,士气也为之一振。
  “舜王殿下,为今之计,当安营扎寨,明日再行破敌!”那孙传庭也并非不知兵之辈,自然知道张顺抬高自己,贬低朱燮元,是为了做长久打算,不由连忙谏言道。
  张顺抬头看了看太阳,日头已经偏西,便借坡下驴道:“好,如今天色将晚,咱们姑且退入晋祠,暂且休息一晚。”
  晋祠在太原县城西南十里悬瓮山南面,又称晋王祠。
  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后而建。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