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穿越>北宋大法官> 北宋大法官 第448节

北宋大法官 第448节

  文彦博哦了一声:“此话怎讲?”
  张斐目光一扫,笑而不语。
  捐个钱,把自个都捐到了政事堂,这能是什么好事吗。
  文彦博立刻反应过来,笑道:“这也怪你自己,慈善本是好事,但你偏偏要参与教材的编订,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
  “文公,这只是一个误会。”
  说着,张斐又看向司马光。
  文彦博道:“司马学士已经你的想法告知我等,但是我想知道的是,你们大宋慈善基金会打算如何捐助国子监?”
  张斐道:“我们打算针对国子监,设立奖学金制度。”
  “奖学金制度?”文彦博疑惑道。
  张斐点点头,解释道:“我们大宋慈善基金会,一直都遵从一个原则,就是尽量将每一文钱都用于慈善,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不会将钱直接捐助给国子监,而是设立一个奖金,专门奖励那些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学生,当然,这也不是国子监说了算,我们自己也会做一定的考察。”
  众人面面相觑。
  这比他们想象中的要复杂得多啊!
  刘述极为惊诧道:“你们一群商人去考察国子监的学生。”
  说着,他轻蔑地笑了笑,“你们有这能力吗?”
  拿篇文章给你们看,你们也看不太懂啊!
  张斐笑道:“这我们自有办法。”
  刘述是打破砂锅问到底,“愿闻其详。”
  张斐道:“我目前的想法的是,询问考察对象平时在生活中的一些人际关系,行为举止。”
  刘述问道:“学问方面呢?你们不考察吗?”
  张斐答道:“关于儒家学问,我认为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行为举止,是比文章诗词更能够体现。许多人文章写得非常好,但在道德层面,却非常不堪,敢问刘郎中认为这些人是属于学问好,还是学问不好?”
  刘述闭口不语。
  这儒家教的不就是做人的道理么,人都不会做,光文章写得好,不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张斐又继续言道:“目前我们是打算捐助讼学,在这方面的学问,我们还是有能力去评估的。”
  这话倒是充满着底气,也无人质疑,就说讼学,张斐已经用实力证明。
  不服?
  打一场?
  赵抃问道:“你们为何将捐助做得这般复杂?”
  张斐道:“因为我们害怕贪污腐败,不管是捐助进奏院,还是警署,我们都会派人监督的,这一点诸位相公可派人去调查,对于教育,我们也会保持这个原则。”
  “……”
  这一反击,令在场的官员个个都显得非常尴尬。
  敢情,你还在防备我们啊!
  这……
  赵抃又问道:“也就是说,奖学金颁发给谁,全由你们来决定。”
  张斐点点头道:“我们充分考虑到各方意见,但决定权是在我们手中。”
  赵抃道:“你们这是在施恩于学生,这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他们日后入朝为官,必然也会回报你们慈善基金会,这或许也是一种贿赂,你说呢?”
  不愧是赵相公,还真是眼光毒辣。张斐故作错愕,过得一会儿,他才道:“是……是吗?赵相公明鉴,我们只是有这个想法,没有考虑太多,也不是非得捐赠,如果朝廷认为不妥,我们可以不捐。”
  赵抃直截了当道:“我并不支持这奖学金制度。”
  司马光瞧了眼赵抃,然后又向张斐道:“你先出去吧。”
  “是,小民告退。”
  等到张斐出去之后,司马光便向赵抃道:“赵相公,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困难,总会受人恩情的,报恩也是理所当然,但品行端正之人,他们会懂得如何报答。就说国子监的学生,他们也经常拜入朝中官员门下,但这也未必是一种贿赂啊。”
  赵抃笑道:“这我当然知道。”
  司马光错愕道:“那为何赵相公……”
  赵抃道:“我只是吓唬一下那小子,他们会考察,我们也会监督他的。”
  奖学金的考察制度,他心里是非常赞同的,因为他是真正的寒门出身,小时候就父母离世,全凭长兄抚养,知道寒门学子是多么的不容易,他当然赞成这种捐助,同时这奖学金制度也能监督国子监。
  国子监里面的猫腻可也不小啊!
  司马光呵呵笑道:“原来如此。”
  这就是宋朝的祖宗之法在作祟,任何一个新制度,大家都会考虑其弊端是什么,然后再加以监督。
  可见他们也并非是针对王安石,司马光改革,也会被人监督。
  只不过司马光自己就是这么个人,故此表现地不太明显。
  公检法也是相互监督。
  这有好处,但也有坏处。
  很多好的建议,扯来扯去,最终都无疾而终。
  但不管怎么样,最终这奖学金制度,还是通过政事堂的批准。
  “君实,你会在意那几个钱?”
  等人都走了之后,王安石突然向司马光道。
  司马光瞧他一眼道:“你想说什么?”
  王安石哼道:“你休当我不知道你在盘算什么,你希望借慈善基金会捐助讼学一事,将张三拉到你的司法改革中去。”
  司马光问道:“是又如何?”
  王安石笑道:“你先别得意太早,我相信张三会一碗水端平的。”
  司马光又问道:“你想干什么?”
  王安石道:“目前制置二府条例司,缺乏算学人才,我打算建议官家,在国子监开设算学馆。”
  司马光鄙视其一眼,“王介甫,休当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你这是借题发挥。”
  他一听这算学,就知道王安石到底在打什么主意。
  王安石呵呵两声:“彼此,彼此。”
  二人真是知根知底,他们甚至都算准了,如果由对方掌权,会发生怎样的情况。
  第三百三十七章 改革竞赛
  其实在教育方面,司马光也有着自己的理念,而且与王安石是非常像似的,也都是要追求实用性,而不是那些毫无用处,夸夸其谈的学问。
  这一点从司马光的文章就能看出来,他的文章是非常朴实无华,连半个华丽的词藻就找不出。
  当然,王安石的文章虽然华丽,但关键他能在保持赏心悦目的同时,还能够做到字字珠玑,针针见血,胜司马光可不止一筹。
  这个就只能用天赋来形容。
  但是二人的区别也非常明显,王安石上来就是要大刀阔斧,不破不立,逆天改命。
  而司马光则是谨小慎微,所谓“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就是非必要时刻,就不要去改变法律,小修小补即可。
  二人的性格都非常执拗,目的也相差不差,他们都认同宋朝存在诸多弊政,但手段却是截然不同。
  更为有趣的是,二人是深知对方的优点和缺点。
  故此他们都认为如果交给对方去改革,一定会失败的。
  此时他们也都认为,当下教育是必须改革,而且教育也是延续自己的政治理念的唯一途径。
  可他们二人之间总会出现区别的。
  王安石是先要政治改革,教育改革只是他政治改革其中的一环,他的战略,是先扩张自己在朝堂的势力,等到时机成熟,再推行教育改革。
  司马光在接下司法改革的重担后,第一步想得就是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当时他就主动邀请张斐。
  他的打算先培育出一批专业人才,然后再徐徐渐渐进行全国范围的改革。
  只不过在王安石的鞭策下,他也不得不加快自己布局,否则的话,将无人可限制新法。
  但他仍然非常谨慎,他只是将苏轼、范存仁这两个道德、才干都信得过的人,安排到一些关键州县上面,而不是王安石的新法全国执行,他也立刻在全国进行司法改革。
  而张斐在其中更多是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他的奖学金制度,让王安石、司马光都打算顺水推舟,开始自己的教育改革。
  司马光先奏请皇帝,在国子监开设律学馆,将讼学、律令融为一体。
  宋朝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律令的学习,别说律令,就连讼学目前可都没有任何限制,百姓皆可学,还有各种有关律令的书本出售。
  这也是在战乱时,摸索出来的一些经验。
  宋朝统治者认为,若是读书人都通晓律令,一旦发生战乱,官府失效,中央又鞭长莫及,这些人就能够站出来,继续维持地方安定,使得律法能够延续。
  但是律学只是国子监一门必学的课程,但如果专门为此设馆,就是要走向专业化。
  这显然是非常合理的。
  律学单单作为一门课程,能够学到的只是很基础的知识,但其实律学是博大精深的,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单就实用性而言,甚至要高于儒学。
  宋神宗是非常爽快地批准了。
  王安石吃醋了,不行,我也要。
  司马光司法改革,他可以设一个学馆专门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那我财政改革,我也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他要求在国子监设立算学馆。
  这顿时引来不少的鄙视。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