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穿越>亮剑之军工系统> 亮剑之军工系统 第1010节

亮剑之军工系统 第1010节

  这是王学新失算了。
  鬼子之所以在葫芦岛这么激进,其原因是其主要的战略目标是逼迫八路军分兵声援关东军对平安村的攻势。
  另一方面,就是冈部直三郎在八路军选择追击林广村空域的“疾风”时就相信八路军新型战机同样有航程不足的问题。
  冈部直三郎原本也不是会轻信某件事的人,他这么决定有自己的无奈。
  他对参谋长说:“我们其实没有其它选择,如果我们不相信八路军新型战机有航程上的弱点,那几乎意味着八路军防线无懈可击我们注定要失败!所以,我们只有选择相信,而且在相信的路上战斗到底!”
  大城户三治明白冈部直三郎这话的意思。
  八路军的新型战机如果没有航程问题,那就可以覆盖整个东北。
  也就是说,帝国“疾风”战机会被八路军新型战机完全压制,八路军“拉5”战机又全面称霸整个空域完全掌握制空权,接着就是飞弹、炮侦雷达指挥着火炮对帝国海军、陆军疯狂输出……帝国还有胜利的可能吗?还有夺取平安村攻占新京的可能吗?
  如果没有,那么帝国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拼死一搏了!
  于是鬼子仅仅只是初时做了一个试探动作,见八路军新型战机果然追击林广空域的“疾风”时,马上就展开登陆作战。
  一时间葫芦岛上空炮声大作,鬼子十余艘军舰各种口径的舰炮对着葫芦岛的岸防工事一阵猛烈的炮轰,“97舰攻”和“99舰爆”也陆续从航母起飞,对坚固和碉堡、炮楼以及后方运输线展开猛烈的轰炸。
  (注:“97舰攻”虽然是鱼雷机,但它可以选配炸弹当作轰炸机使用)
  一时间葫芦岛上空硝烟弥漫满天都是鬼子的炮火和轰炸机俯冲及炸弹投下的尖啸声。
  葫芦岛驻守着八路军两个团的兵力。
  一个团是沿岸布防的第175团,它可以说是个新兵团,因为它是八路军进军东北后组建起来的。
  但也不能说是新兵团,因为它组建已经超过三个月了。
  八路军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以三个月为准区分新兵老兵。
  这要是在和平时期肯定会被当作笑话,三个月的兵枪还没摸熟吧,大多都是在练正步练体能。
  但在战争时期……三个月说老兵已经可以说是名副其实了。
  因为这个第175团已经抵挡过鬼子七次进攻并朝鬼子防线发起了五次冲锋并且取得了胜利,从组建到现在其兵员已经伤亡过半换了一批又一批。
  这样的部队谁还敢把它称作是新兵?
  第175团团长叫罗自强,原本是伪军营长,投诚后成为第175团副团长不久就成为团长。
  之所以有这个从副团长到团长的过渡,是因为原团长自认指挥能力不如罗自强……原团长陶立安原是独立团的一个连长,连长原本才指挥一百多人,突然指挥三千多人有些不适应,而罗自强原本就指挥一个营一千多人,而且许多投诚的伪军都愿意听他的,因此指挥起来得心应手。
  在战斗中陶立安发现自己的问题后,就主动向上级请辞并推荐罗自强。
  陶立安是这么说的:
  “打仗可不是开玩笑的,我没那金刚钻就不揽这瓷器活,否则会害死许多同志!我一辈子都不会原谅我自己!”
  “我认为罗自强同志就可以胜任团长这个职务!”
  “他作战勇敢指挥坚决,对战场形势把握得很到位!我申请做副团长向他学习!”
  “等哪一天,我觉得自个能胜任团长了再向组织上申请!”
  ……
  这事虽然不大,但却得到上级的赞扬并且登上了报纸。
  因为上级认为这一方面是任人唯贤,虽然罗自强是伪军投诚的军官但八路军一视同仁,有能力有战功就能升职。
  另一方面,则是对陶立安这种态度表示认同,认为他是实事求是虚心学习,而不是为了面子好大喜功。
  罗自强的确有些真本事,他在面对鬼子舰队时第一时间就把队伍撤出了防线。
  这个命令让许多战士不解,包括副团长陶立安在内!
  “团长!”陶立安反对道:“这仗还没打怎么就能撤呢?咱们这样一撤,鬼子不就轻松登陆了吗?葫芦岛可是非同小可,这关系到咱们整条防线的安危……”
  “我说撤就撤!”罗自强没有多说废话,严肃的下令:“服从命令!”
  “是!”陶立安无奈只能服从。
  其实罗自强是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
  原因就是他之前是伪军,枪还没响就撤退是伪军惯用的战术,队伍里许多战士都以为罗自强是被鬼子的军舰给吓坏了,以至于有部份战士坚决不撤要与阵地共存亡。
  最后还是陶立安信任罗自强,用他副团长的身份下命令……有时他这个副团长的话比罗自强这个团长的话还管用,原因就是陶立安是根正苗红的八路军,这其中微妙的心理关系只有部队里的战士自个明白。
  罗自强把部队撤出防线后马上就将他们分散开并各自挖好防炮洞躲避。
  然后陶立安就发现罗自强的命令是对的,鬼子的舰炮和飞机几乎就把岸防工事给炸成了废墟。
  这是陶立安后来才发现的,在轰炸的当时海岸线已是一片浓烟根本什么都看不见。
  等了许久,直到鬼子海军陆战队已经登陆上岸时,罗自强才下令发起反攻。
  陶立安冲上去一看,已经完全不认识防线原有的样子全是一层层叠在一起的弹坑。
  如果当时部队在这里,战士们就算没被炸死也给埋在土里生死未卜了!
  第1859章 仓促应战
  罗自强的打法成功的击退了鬼子两次登陆作战,但第三次登陆作战却吃了亏。
  鬼子用于登陆作战的的是海军陆战队第79旅团。
  这支部队是在太平洋与鹰酱打过几场仗几乎被打残后返回本岛休整的。
  他们虽说一大半都是新兵但作战经验十分丰富尤其是中高层指挥官,他们一看八路军用这样的打法使其登陆作战陷入困境……
  八路军每次都是在鬼子火力准备后登陆一半时发起冲锋,此时鬼子主力还在沙滩上完全暴露在外没站稳脚跟,于是接连两次被八路军打得死伤惨重。
  罗自强也是个狠人,他一旦咬住鬼子就粘到底,如果不是鬼子舰炮不顾误伤在两军之间炸出一道火墙掩护,刚刚登陆的两千多名鬼子都会被全赶下海去喂鱼。
  不过即便如此,登陆的两千多名鬼子也是死伤过半。
  第三次登陆作战时鬼子就耍了一个花招,其登陆部队在火力掩护后并没有马上发起冲锋,而是等了一会儿当八路军发起冲锋时再来一波炮火。
  这时鬼子才跟着延伸的炮火往八路军方向冲锋。
  罗自强带领的战士们被打得措手不及节节败退,如果不是另一个团及时增援上来葫芦岛都要就此失守了。
  不过葫芦岛的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因为鬼子有舰炮还有上百架战机轰炸,八路军两个团的数量优势无法发挥,而且随着鬼子海军陆战队往前推进后方一批批登陆,八路军的数量优势不久之后也会消失。
  王学新就是在这时出手的,他下令:“命令第三航空队出击!”
  王学新这个命令让陈松勇和张宗平颇为意外。
  第三航空队是驻守在周水子机场的“歼1”,它与葫芦岛的直线距离虽然只有一百多公里在“歼1”的作战半径内,但鬼子可是有“疾风”战机……
  张宗平甚至怀疑自己听错了:“团长,我军‘歼2’是第五航空大队……”
  “我知道!”王学新下令:“第三航空大队增援!”
  “是!”张宗平赶忙将命令传达了下去。
  王学新之所以会下这个命令,是因为他知道鬼子“疾风”战机保留了实力。
  这是从前线传来的消息,葫芦岛上空飞的都“97舰攻”、“99舰爆”这些老式轰炸机,另外还有一些用于火炮较正的侦察机。
  至于“疾风”战机,王学新相信鬼子只动用很少的一部份而且还在高处观望。
  如果八路军这时投入“歼2”作战……它的对手就是那些老式轰炸机而不是“疾风”。
  因为很明显,鬼子“疾风”看到八路军“歼2”在猎杀轰炸机自然不敢参战,它参战毫无意义,不仅救不了轰炸机还会把自己搭进去。
  最终的结果,就是“歼2”击落一批轰炸机后悻悻而归。
  这时鬼子“疾风”甚至还有可以乘机反扑……它们会跟着“歼2”吊着它们的尾巴追到新京机场。
  这时“歼2”就尴尬了。
  它们虽然是最先进最快的战机,但燃油和弹药即将耗尽,怎么跟这些“疾风”打?
  于是就会是“虎落平阳遭犬欺”的局面,最终“歼2”很可能会因为不得不降落在新京机场而被“疾风”干掉。
  这是空战常用的战术……如果在空中无法将目标击坠,那就考虑能否将其炸毁在机场。
  王学新当然不允许“歼2”陷入这样的困境。
  于是他首批派出的就是“歼1”而不是“歼2”。
  三个中队三十六架“歼1”腾空而起直奔葫芦岛。
  一百多公里对“歼1”而言十几分钟就到了,它们一赶到相关空域就对鬼子轰炸机展开攻击。
  几乎就在这时,两个四机编队共八架“疾风”从云层中俯冲下来加入战团。
  但“疾风”在战斗中却没能占到便宜。
  原因是王学新在战前就交待过飞行员不要理会“疾风”,他们的目标是鬼子的轰炸机,而且战术跟对阵“零战”时一样,作战时始终保持最高时速。
  这是因为王学新知道“疾风”战机的实际时速略低于“歼1”。
  虽然低不多,只有十几不到二十公里。
  一小时只有十几二十公里的差距几乎可以说没差距。
  但低一点也是低……
  这差距对八路军战机来说或许算不了什么,因为八路军拥有射程更远的空空飞弹,即便追不上也能依靠空空飞弹将其击落。
  但这差距对鬼子“疾风”战机而言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疾风”战机使用的还是机枪和机炮,其战术依旧是咬尾追逐将目标击坠。
  悲催的是“疾风”速度比“歼1”略慢,于是在咬尾的过程中就不是距离目标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
  于是“疾风”几乎无法进入机枪的有效射程。
  机炮虽说能打到目标,但机炮炮弹密度不够命中率低,尤其机炮还有后座力,一开火就影响速度于是目标马上远去……
  因此,战场就出现很诡异的一幕:
  八路军战机将鬼子的轰炸机一架接着一架的击落,鬼子“疾风”虽然追在后头不断开火,却始终没有战果。
  不仅没有战果,还有两架“99舰爆”还是“疾风”击落的……“疾风”不顾一切的用机枪扫射,结果没能命中“歼1”却命中速度慢得多的轰炸机。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