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穿越>古代女子记事(双重生)> 古代女子记事(双重生) 第22节

古代女子记事(双重生) 第22节

  李婠摇摇头:“哪有半途而废的理儿,我是问心有愧的。”何况,她心说:得来那些革新法子确实好,可若能得人相助,岂不更善。说罢,她便候等在门口,未叫人敲门,至晚方回。
  又一日,李婠又来,初只命夏菱敲门,说了来意后,也不再开口,只候在门口。因着李道婆其人其事,所来者络绎不绝,有求革新织机之人,有感念其恩德,送来谢礼之人,有来求借铜钱之人,这些人俱都面带苦色。
  来来往往之人路过时,或是惊奇,或是疑惑,或是戏谑,不一而足。至日落十分,那扇门开合数次,只未有一次迎李婠等人进去。夏菱等人连番规劝,也没能改李婠主意。
  再一日,李婠又上门,候在门口。这日不巧,至午间,天降大雨,淋得往来人瑟瑟发抖,不一会儿,巷子里边只剩下李婠一行人。
  这天气多变,伞具却在巷子口处,三七等人忙去取,一来一回间,李婠一行人被淋得像落汤鸡。
  冬青撑伞,夏菱忙取来外袍给李婠披着,急道:“姑娘,明日再来罢。今日先去换了衣裳,莫病了。”李婠拿过伞:“这伞打不过三个人,你们自己撑着回去,我再等等。”
  夏菱道:“哪有主子在这儿淋雨,底下人去屋檐下歇着的理儿。”说罢,自个儿打了伞立在后头,冬青见李婠做什么便学着,也立在原地。剩下的三七急着来劝了又劝,也没见人改口,只得叹了一声随在身后。
  终地,又过了一刻钟,那扇门终地打开,李道婆道:“雨大,进来罢。”
  第44章
  正所谓,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李婠一行人在巷中苦等三日,风雨不惧,终地成事了。夏菱等人大喜,忙要簇拥李婠入内。
  李婠见这处院落门户矮小, 只得一间上房, 左右两间耳房, 院中支着棚子, 下头满堆着各个样式木头, 院落满满当当, 因命三七几个汉子先行回转,到时候再来接, 三七几人只摇头,说道:“我几个身强体健, 淋这点子雨也当洗澡, 候在门口就是了, 奶奶和姑娘们还请快些进去。”
  李道婆先冷眼瞧着他们说了个来回,拉着嘴角说道:“你几个去右边厨房里呆着, 厨房里有火。”说罢,也不等人, 自己转身走了。三七几人相互望望,又见李婠点头, 忙去了厨下烤火。李婠又命夏、冬二人随着去,暖暖身子, 二人自是不肯,只犟不过李婠, 只得去了。
  李婠随着李道婆入内,只见屋内只有一桌四个条凳, 旁地全是各个样式的机子,一人正骑木凳上刨木花。李婠见此,忙道:“叨扰了,老先生。”那老人家见了李婠几人,忙停下手上动作,将锯子放下,嘴里一面发出“啊、啊”几个音,一面比划着让李婠起身,后双手又比划了几个动作。
  李道婆看了,与他说道:“这位是贵客,我来招待,你不用管,厨房里有好几个汉子和两个姑娘,劳烦你给他们烧些茶水,多烧些,也送些来这边。”那老人连忙点头往右边厨房去。
  外头淋漓下着小雨,屋中昏暗,李道婆左右寻摸出一个火折子,将桌上油灯点亮。她指了指凳子,说道:“坐罢。”李婠依言坐了。
  李道婆问道:“打哪儿来?”李婠回道:“从梁州来。”李道婆道:“倒是远。”三言两语说罢,两人也不开口了,正此时,那老人家端了个盛着茶水的粗碗来。
  李婠本对此事慎重之至,此时正于心中斟酌言辞,见此忙接过茶碗,只是茶水滚烫,烫得李婠双手通红,她只当未觉,面不改色地放在桌上,将手藏在袖中。那老人家乐呵呵比划了个喝水的动作,李婠笑着道谢,老人家又双手比划了一大串动作,李婠忙看向李道婆。
  李道婆黑着脸道:“他叫你喝完叫他,他是个话多的,别管他。”说罢,她扭头道:“去去去,厨下去。”她将人赶了出去。
  李道婆见李婠着衣衫半湿,强撑着坐着,叹了口气,也不多问,道:“你千里迢迢来此,又在我门外站了三日,也不能叫你空手回去。”她指着李婠身后的两架机子,说道:“后头两个机子那老头儿改好了,你让那几个汉子搬回去罢,寻个寻常匠人便能拆解,回去罢。”
  李婠浑身冰冷,手上生疼,身子禁不住打颤发抖,她面无异色起身,绕着那两个物件看了看,问道:“不知这一个作价几何?”
  李道婆斜了她一眼,冷道:“价贱,若能多刮些民脂民膏,少供养些金枝玉叶的公子千金,千万架也造得。”李婠只当听不懂,正色道:“婆婆欲推广革新之法,只如今官不理,富不为,民无力,我有一法可让其天下皆知,婆婆可想一闻。”李道婆垮下脸:“你个女子懂甚?快快使人抬了东西回去。”
  李婠不理,说道:“现今女子梳棉纺线、摇纱纺步连日不止,一月只得纺六匹,现今官差以现钱折布税,只得贱价卖于商人,层层剥利,百姓艰难。”
  李道婆听此,冷哼一声道:“说这些作甚?官不理,富不为,人人都捂着眼睛当瞎子,你到是个明眼的。”
  李婠又道:“不敢当明眼二字,请婆婆听我一言。
  梁州占据地利之便,在仓江以南,下通横州,淮水一代,与西京、台州,绍南三地比邻,前二者土地贫瘠,民食不能自给,以种棉为生,若建商队顺仓江而下,半日可达,往返也只需一日光景。若收棉,以搅车去其籽,集坊中之力,织成布匹,以新式纺机,一月可得布匹八倍有余,必当堆满仓库,届时远贩西京等地,其利远超寻常布行百倍不止!
  李道婆不喜权贵,不耐烦听这些,说道:“什么利不利的,奶奶怕是说错了地方,与我何干?还是请回罢,从新寻个人说说你的宏图大计,老婆子不懂这些。”说罢,起身便要走。
  李婠忙起身,跳了腹稿几段,话说快了些:“今日得见您,我心坠坠,腹稿几万,只怕言行有失,我确实有良策,还请婆婆一听。去岁,梁州建了一织坊,现有女子三百人。”
  李道婆听到这儿,倒是停下了脚步,回头问道:“你建的 ?”李婠点头应是。李道婆这才正眼打量了她下,随后转身又回凳子上坐下:“你是为着你的织坊来?”李婠道:“是也不是,只是都通一道。”
  她接着道:“若有厚利,便能再招木匠,再买地方,再开十个,百个,千个女子织坊,让其遍布城村,而后全天下!日后再招三百人,三千人,三万人,三十万人又有何难?若有厚利,商人怎不会闻风而动,建织坊,请女子出工,届时,再无可层层盘剥之利,届时,天下女子都有可谋生之路!待布匹丰盈之时,物多价贱,人人可得衣穿!”
  李道婆道:“官府可不是吃素的,这么多女子在织坊内,到时帽子一扣,你怕是有牢狱之灾。”李婠道:“届时,有其余商人闻风而至,织坊会遍地开花,不独我一家。如此,可消减其疑心,我再许以重利,上供衙门,必定能成!”
  李道婆听此,笑了笑:“若能在我闭眼前见见这盛景,我必然能含笑九泉,死后也瞑目了。这听着到好,只怕施为起来,困难万分。我有一物赠你,你等着。”她转身去了屋内,出来时手拿有一个图册:“此十八种新式织法是我此生所得,现今我回的日子浅,只教了其他农妇前三种,我送后九种与你,助你成事。”
  李婠接过,深深一拜:“多谢婆婆。我愿以百金为聘,日后供奉婆婆终老,请婆婆随我去梁州罢。”
  李道婆哼了一声:“人家都捡金蛋,你倒是第一个想将金鸡揣走的。只是我如今只得这些革新法子,我老了,再不会有其他的,你这算盘是打错了,我去了也只是白白耗着你的粮食。”
  李婠又重复了遍:“请婆婆随我梁州去罢。”李道婆道:“宿州是我故乡,从我回家一天起,我就发誓,此生不离她一步,你自个儿回去罢。”
  李婠不动,面露难色。李道婆道:“怎么,要赖在我这儿不成。”李婠道:“我有个难言之请,不知当说不当说。”
  李道婆道:“都说了还有什么不能说的?”李婠回道:“还请婆婆勿传其他人革新之法!”
  李道婆听此,蓦然垮下脸,直直盯着李婠:“怎么?想独占了去吃独食?赚了便要贪了全天下人的?”
  李婠道:“从长远计,如果推广脚踏式织机于个人,女子只会被困在家中,日夜不停纺织,不得休,日后,商人会闻风而至,压低布价,官府也会收更多重税,于女子而言,只会更苦。女子进了织坊,每月有银钱拿,税收又坊内担着,此为大善。若其他织坊压低女子工钱,延长女子工时,也是不行,因着人往高处走,我这织坊开着,人便会往我这边来。如此,才能经久不息。”
  李道婆只道:“愚人,愚人!你那些宏图大计我管不着,只是待你织坊遍布天下之日又是何时?十年?百年?期间,布匹求大于供,自能换得银钱使,日后的重利重税,怕还在梦中。”
  李婠听后,再三思索,忙道:“是我愚钝了,只顾着前方,没见着脚下,还请婆婆谅解。”
  李道婆摆摆手:“你不要我传出去,法子多得是,没有大大方方说出来的,我晓得你的意思。”
  两人正说着,门外传来敲门声。不时,一个汉子出去验看,原是陈昌,三七忙出门去迎,接过伞为陈昌撑着,惊道:“二爷,您怎么来了?”陈昌道:“我见雨大,来接你家二奶奶回去。”三七一面迎人进来,一面道:“二奶奶正在房中,二爷要不您到厨下等等,我叫夏菱去接。”
  陈昌见茅檐低矮,只觉无处下脚,说道:“这雨也不大,我在檐下站站。”三七一听,便晓得他的意思,忙去叫夏菱去请。
  李道婆、李婠二人在屋里听了这门官司,李婠道:“婆婆,失礼了。”李道婆道:“快些回去罢,你家人来接了。回去记得换身干爽衣衫,莫要生病了。”李婠点头应是,又朝李道婆拜了拜,才出门去。
  陈昌站在檐下,见李婠乌发微湿,外披着件长衣出来,自三七手中拿了伞,快步上前,环着李婠,将伞撑在她头顶离去。
  第45章
  这儿二月间, 还没出冬日,天冷苦寒,李婠才淋了雨,半冷地撑着大半个时辰, 回了在宿州落脚的院子后, 才将换了干爽的衣衫便病倒了, 众人忙去请大夫。
  这日雨大, 天色又晚了, 大多医馆关门闭客。一小厮寻来寻去, 找个隔了五条街的医馆,只那坐堂大夫不愿出门, 道:“雨大,请病人自个儿上门。”他也不知要躲懒还是脑子转不过弯来, 回去如实回了陈昌。
  陈昌在床头守着人, 听此一怒, 出门便将人当头踹到在地。他顾忌里头人,低声厉道:“蠢材!他不来, 你不会那绳子‘请’他来”?或者那银子‘砸’他来?”那人作恍然大悟状,立即起身便要走。
  陈昌拂袖喝道:“牵马来!”那人忙道:“二爷, 雨这般大!这次我去必定能请来!何况其他人怕是也要回转了。”陈昌只道:“少废话些,快去牵马来!你说说那医馆在何处。”那人见此, 一面说,一面将自个儿骑的那匹给了陈昌。
  陈昌登鞍上马, 鞭子一挥,压身飞马, 顺着雨蒙蒙、黑压压的街道而去。不到两刻钟,守在院门前的小厮便见陈昌打马而回, 一大夫面朝下横在马上,口中“哎哟,哎哟”地直叫唤。那小厮见此,忙上前拉缰绳。
  陈昌伸手抹了把脸上雨水,将人提溜下马,快步拉着人去了院中。那大夫颤巍巍拎着药箱,一话不敢多说,跟在身后。
  夏菱、冬青两人守着李婠,见李婠发高热,人也叫不醒,急得团团转,终地见大夫来了,连说好几声‘阿弥陀佛’‘菩萨保佑’。大夫进屋,忙理了理衣衫,请说道:“烦请两位姑娘请出这位奶奶的手来。”
  夏菱从帐中拿出李婠手来,见李婠手上指腹手心通红,烫了几个亮锃锃的水泡,心中又是自责万分。大夫诊脉看了,说是染了风寒,冷气凝于脏腑,后发了高热,随后依着症状开了方子。夏菱忙接过,去厨下煎药。
  大夫正要告辞,又听陈昌问:“这手该如何?”大夫回道:“这倒是小病,先用剪子在热火上烤下,后将泡子剪了,涂上烫伤药,不初七日便能好。”陈昌点头,挥手让大夫出去。
  大夫敢怒不敢言,随意拱了拱手便告辞,到了门口,一小厮呈上二十两纹银,一路说着好话送大夫出门,那大夫一面接了,一面笑着回了。
  陈昌命人备好剪子等事物,轻轻拉着李婠手,以大夫所言,将泡子剪了,上好药。他见这手心上横亘着一道旧伤疤,轻轻摩挲着这道伤疤,亲了亲后,心道:“这手倒是命途多舛。”后又将手放回被里,出了门去。
  三七才将请来的大夫打发回去,见此陈昌浑身湿哒哒的,忙小心跟上。他脸上布着红痕,回院子他们几个便被责罚一通,这下又没办好差,因此提了十万个心,他弓着身子问道:“二爷,可要备些热水?”三七见陈昌点头,忙叫了个汉子去烧水,又听的陈昌说道:“日后警醒些。”三七忙点头应是。
  陈昌望着雨,说道:“去找牙婆寻几个身家清白的婆子来,院中人少,她只带了两个肩不能挑的丫头,怕是不便利。”
  待换了干爽衣衫,又回了房内,他走过纱窗下,听屋内传出的说话声,停了下来。这时李婠清醒了些,正卧在床头,与夏菱说着话:“你拿着票子去银号取三百两银子,去寻个中间人,买个二进的院子,不必太大,你亲自去跑跑看看,另去买下些衣裳吃食,取一百两现银,将十两换成大钱,连着地契房契给李婆婆送去。”
  夏菱点头,见她家姑娘白着脸,一脸病容,道:“我定当妥,姑娘快快歇着,莫操这些心了。”一道说,她又道:“我就说,前儿些日子就是再如何,不该说自己病了,莫得把病气给说来了,这下可好了。”冬青点点头:“对!”
  李婠禁不住笑了笑,一时岔了气,拿着帕子咳了两声。夏菱忙拍背,道:“快歇着,我也不该说话的。”李婠摆了摆手,正要说话,喉咙一痒,又咳了几声。
  夏菱忙道:“姑娘可别说话了,平日里白天也不出声,现在正是要养着的时候,倒是话多了起来。”这时,粥也凉了些,夏菱伺候李婠喝了粥便出去了。
  她走到了窗外,正见着陈昌。陈昌低声道:“买院子的事,叫三七去办,倒时候你直接去拿契子。”夏菱听了,大喜。她管着她家姑娘银钱出入,每笔银子出去,她都心中生疼,只是李婠是个手漏的,不是这处三百两,便是那边二百两。此时能省大笔钱,她自是高兴得紧。
  陈昌入内,冬青行了个礼便退下了。陈昌沿着床边坐了,笑道:“身子还有哪处不适?”李婠回道:“大好了。”陈昌点点头,伸手碰了碰她额头,放下心来。
  李婠偏了偏头,道:“我再也不信你了。”陈昌一脸莫名,回过神来失笑道:“姑娘原谅我罢,我给忘了,下次我定当先请示你。”说罢,陈昌不等李婠应答,立即欺身而上,一触即分。
  李婠羞得满脸通红,正要说话,又咳了两声。陈昌将她搂在怀里,轻轻地拍着她单薄的背脊,道:“你好好歇着,万事养好身子再说,万事有我。”
  又过了三日,李婠也大好了。李婠道:“这屋里闷得慌。”夏菱朝外头望望,见天晴无风,点点头,出去叫来一婆子将屋里一红木贵妃椅抬到外头院子里去。
  李婠远远见那婆子身形魁梧,有几分熟悉,遂叫上前来,李婠定睛一看,心说:恐怕再也没有如此巧合之事了。
  你道如何,原来自三七接了吩咐,心头琢磨,这宿州怕是再不会来,若买了些粗实婆子带回府里,不说一路舟车劳顿,只说府里位置一个萝卜一个坑,再带回去也塞不下,没得还弄得些埋怨,遂叫牙婆介绍了几个身家清白,身强体健的妇人,说好作半月工,得一月的月钱,这赵家顾婶子正在其中。
  这顾婶子将椅子抬出去,正要去忙活,又被夏菱叫住,道是奶奶有话问她。她心中忐忑,在身上擦了擦手,行了个怪模怪样的礼:“请奶奶安。”李婠笑道:“婶子勿要多礼,快快请坐。我一日日闷在房里,今日见着婶子面善,特让婶子来说说话。”
  顾婶子一听,摆摆手:“只要奶奶不嫌我说话粗俗便成。”李婠笑问:“婶子怎来了这处?可是家中生计艰难。”
  顾婶子照实说了:“我有个儿,在读书,是个要中状元的人物,平日里写写画画要费不少纸墨,取了个儿媳,前两年生了场大病,每日拿药熬药的,也要花销不少,家中也拮据了些,我听牙婆说这处有活干,一月半两银子,可能还做不到一月,便来了。”
  李婠点点头,问道:“令儿媳得的是什么病?我这倒有不少太医做的药丸子,如果对症,婶子可以带些回去。”顾婶子连连道谢:“大夫说是先天的体弱,喘不上气来,只得在床上养着,去年又得了风寒,差些撑不过来,万幸我儿卖了字画,挣得些银钱才让人缓过来,也搬了家,正巧在这附近。”
  夏菱在一旁听了,她没多想,只赞道:“婶子大善!这世道上多得是见儿媳体弱多病便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恶婆婆,更别说一直使银子给媳妇治病的!”
  顾婶子摆手道:“嗨,都是女人,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大伙儿都不容易!”
  李婠笑道:“我这边确实有对症的,也巧,这趟我带在了身边,婶子那些去罢。”顾婶子又连连道谢,李婠命夏菱去取,又与顾婶子聊了些宿州风俗人情来。
  第46章
  却说李婠遇着梦中故人, 乃是意外之喜。李婠只道顾婶子在梦中待她至好,心有感念,虽有梦中一系不平之事,但现今已是不同, 自是恩怨已了, 是非成空;顾大娘却见这家小娘子虽是富贵人家, 但待人和善, 也乐得与她说话, 聊些人情琐事。
  展眼过了两日, 李婠只觉大好,欲启程回府, 陈昌见她不时咳嗽两声,只说养好身子再走, 于是又歇了两日才启程。
  又是七、八日行程, 路上并无大事, 其中艰辛自是不必多徐叙。入府时已是掌灯时分,两人洗去风尘, 往老太太处请安,正巧贺夫人、秋夫人、陈蕙、陈茯俱都在。
  原是陈芸已至及笈, 秋夫人正在为其定亲一事忙,如今相看好了的人家, 特来回了老太太一声,可巧贺夫人与陈蕙, 陈茯三人来这处请安,便一处坐了。
  老太太听了贺夫人话, 先不问是哪家,只道:“可算是定下来了, 这亲事来得波折。”秋夫人不好说话,陈芸是个心高气傲的,原先说了两家人都没成。
  一是官宦子弟,祖辈上也是京中官宦人家,只祖孙不成器,渐渐寥落下来,现今靠着祖上的田宅过活。
  听到这儿,陈芸问:“这人可下场了?”秋夫人道:“去岁考了童生,只是没中。”陈芸又问:“他为家中长子,以何振兴家业?”秋夫人迟疑道:“只听老爷说他平日弓马娴熟,怕是日后会托人谋个武职。”
  陈芸冷笑道:“弓马娴熟?他可像昌哥儿卯时便起,日练不坠?再说,武职虽说平生便低文官半品,也不是轻易谋划的,只怕到时候还要指着我。”
  二是陈家远亲,早年他家受陈家恩惠,现今在外地买卖茶叶,家底殷实,且为人上进,已考取秀才功名,家中少有姬妾歌姬之流,也不失为个东床快婿。
  在二月一茶会上,秋夫人带着陈芸见其一面。回府陈芸便拒了,只说道:“大丈夫当相貌堂堂,如此貌不惊人,何堪为夫?”
  秋夫人道:“大丈夫哪有看容貌的?皆是以才干人品为佳,况且他人老实,日后后院也清净些。”陈芸道:“来日他与我并肩而行,矮我一个头,让人晓得了,我有何颜面?再说,我要清净作甚?我一明媒正娶的,还怕个通买卖的姬妾?”
  陈芸冷道:“若不随我愿,我也不随其小娘子样剃了头发作姑子,我只赖在府里吃喝,若薄待我,我便一根绳子吊死在正门前,让天下人看看!”
  儿女都是债。秋夫人苦道:“哪又当得你这般了?你到说说,要何等人物?”陈芸道:“家世略低我家些也可,只要长得好些,人也上得需上进才行。”
  这里,老太太问:“是哪家?”秋夫人笑着回道:“是一外州人家,姓王,算起来是我娘家嫂子的一门远亲,家里头也称得上是诗书传家,人端正清雅,也是个上进的,来年便要下场了。”只有一点秋夫人没说,这人早前订了门亲事,只是新人还未过门便病逝了。
  老太太一听,笑呵呵说道:“阿弥陀佛,听着是个好人家。”其余人也纷纷附和。正此时,一婆子进来,道:“老太太大喜,二爷与二奶奶回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