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穿越>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461节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461节

  “当然了!”
  曾教授非常的激动,“我最开始也不太相信,后来又进行了两次检测,才把数据确定下来。”
  “准确的说,是4.1ppm,偏差值不超过0.2ppm。”
  “这已经达到了预期目标!”
  “真是不敢相信~~”
  彭辉也同样不敢相信,他就拉着万益明进了办公室。
  “嘭!”
  门被重重的关上。
  彭辉马上忍不住问道,“王院士不是说效果不好吗?怎么直接就4ppm了?”
  “我也不知道啊。”万益明的脑子也有点发蒙,“王院士就是这么和我说的。”
  “难道是王院士判断错了?”
  “可能是吧……”
  “算了!”
  彭辉干脆也不多想了,他直接拿起了电话,找到号码打给了王浩。
  接电话的是陈蒙檬。
  陈蒙檬是王浩的助理,王浩的私人电话是保密的,一般的电话先是接给助理,随后才会转接过去。
  陈蒙檬听到对面说是彭辉,是西京交通大学的金属实验室,也知道打电话过来是什么事情,就直接把电话转接过去。
  这时候,王浩才刚走进会议室,见到了史桂芳和娄建平。
  史桂芳是老熟人了。
  娄建平倒是只见过一次,简单说过几句话,但也算是认识的人,他们刚见到寒暄了几句,正打算直接进入正题,电话忽然就打了过来。
  王浩就点了接听键,就听到对面彭辉激动的声音,“是王院士吗?”
  “是,彭教授,你好。”
  “王院士!王院士!真是太谢谢你了,我们刚才依照你的分析,对流程进行了改进,制造出的特种钢,含氧量降低到了4.1ppm左右,已经达到了预期目标!”
  彭辉以为王浩也会很激动,结果就听到对面有些遗憾的语调,“才4.1?”
  “才?”
  王浩叹气道,“我早知道没什么效果,但是才4.1……最多也就追上国际水平吧。”他说完还长长叹了口气,明显是对于结果不太满意。
  彭辉满是不解道,“那王院士,你的预期是?”
  “我本来以为能达到4,或者3.9,再进行下一步的改进,最好是能降低到3ppm左右,这样制造出的轴承钢,才能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现在看来距离预期还是差一些啊!”
  王浩是真的失望。
  虽然国际最先进水平的轴承钢材,含氧量也是在4ppm左右,但要考虑一点——
  他们在轴承钢其他制造过程以及轴承技术上,也拥有国际最顶尖水平。
  国内则不同!
  哪怕是制造出的轴承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因为其他制造过程以及轴承制造技术上存在差距,以此制造出的轴承,自然也很难达到国际最先进水平。
  “如果能把钢材含氧量降低到3ppm以下,首先,轴承钢已经超出的了国际先进水平。”
  “这样,即便其他部分的技术差一些,有最好的材料支持,生产出的轴承钢,也许不比国际最先进水平差,就能支持反重力飞行器使用……”
  王浩就是这么想的。
  其实就和厨师做饭是一样的,使用更鲜活的材料,只需要简单的料理,做出来的东西也会很好吃。
  如果材料和别人一样,别人还拥有高超的厨艺,自然别人做的饭更好吃。
  对面。
  彭辉呆呆愣愣的放下了电话,他终于完全明白过来。
  怪不得王浩说‘效果不怎么好’,结果他们进行实验,就直接达到了预期目标。
  原来是目标不同!
  王浩的目标是制造出含氧量在3ppm的钢材,自然看不上‘4ppm’的数据,觉得数据分析结果不尽如人意,改善以后效果‘也不大’。
  彭辉对万益明苦笑道,“只能说,理解不同……我们的格局还是太小了!”
  万益明也苦笑一声。
  他们以‘4ppm左右’为‘终极目标’,结果换到王浩手里,分析下实验数据就直接达成了。
  双方的格局,确实不在一个级别上。
  但是,3ppm?
  可能吗?
  这种数据感觉已经高到不可能实现了。
  当钢材的含氧量降低到10ppm以下时,每提升一点其研究难度都是以指数级提升的,对于钢材的提升也是指数级的。
  武钢生产的含氧量为5ppm到6ppm左右的高端轴承钢,放在国际高端轴承钢市场,根本就没什么竞争力,因为高端轴承钢的含氧量,都在5ppm以下。
  前者也只能制造高端普通轴承。
  后者则可以制造最先进的轴承。
  3ppm?
  那是什么概念?
  彭辉和万益明仔细思考着,发现脑子中竟然连概念都没有……
  第三百一十三章 王院士,不是我们能想象的!
  特种钢材含氧量3ppm,确实是很难想象的概念。
  针对顶尖的特种钢材来说,制造工艺和流程已经苛刻到了极点,轴承钢的制造过程中,好多步骤都要在真空中进行,必须要排除空气造成的干扰。
  其中任何一个操作过程中的小瑕疵,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即便是制造过程没有任何的瑕疵,对于工艺和流程的要求已经达到了顶点,最终刚才的含氧量也只能提升到5ppm。
  现在的4ppm都已经不能想象了,可以说达到了常规的极限。
  现在国际最高技术都没有能突破这个极限。
  4ppm含氧量的轴承钢已经可以支持最大型,精度最高,要求最严格的轴承使用。
  想要突破国际最高水平,哪是容易的事情?
  有些领域的技术,国内想要赶超国际水平是有可能的。
  比如,软件行业。
  国际上出现一款软件,国内也可以很快参照研发出来,因为其中牵扯的技术并不高端。
  高端材料技术,可不是想追赶就能追赶的。
  现在国内的高端材料领域,依旧和国际最高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很明显的一点,国内好多高端材料都需要依赖进口。
  显然。
  在需要依赖进口的材料领域,国内的企业、科研团队,也是有投入进行研发的,有些材料也会进行逆向工程,希望能够模仿制造出来,但大部分研究,短时间根本没有任何进展可言。
  这主要就在于整体的差距。
  首先来说,一些世界顶级的材料公司,在材料的研究上拥有百年的历史,他们在百年的历史中积累了无数的经验。
  同时,他们还拥有市场支持。
  有国际市场的支持,就能够让产品制造出利润,然后再持续不断的投入到研发中,就形成了一个互相促进的循环。
  很多掌握材料领域最高制造技术的公司,研发经费、投入的科研精力以及研发时间上,总结在一起都是非常惊人的。
  这些显然不是短时间,依靠一些经费投入就能达到或超越的。
  国内的高端材料领域,面对的就是这样的问题。
  高端轴承钢领域也是如此。
  国际顶尖的公司花费几十年时间,投入大量的科研精力以及研发经费,所掌握的顶尖轴承钢制造技术,单单靠一个或几个团队,再加上一定经费的支持,就想追赶或超越,又怎么可能呢?
  即便制造技术只是追赶上,都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超越?
  彭辉肯定是不敢想的。
  如果真正进行了超越,也就没有了任何的参照,脑子里真就连概念都没有了。
  另一边。
  王浩倒是没有那么多的想法。
  彭辉团队改善制造工艺和流程以后,所制造出来轴承钢含氧量达到4ppm,他知道消息还是稍微有些失望的,因为比预估还要稍微高一点。
  “应该是制造过程的问题吧?”
  王浩思考着。
  但是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他也没有放在心上,就和史桂芳等人一起讨论起轴承钢制造的问题。
  王浩把讨论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就是有关添加稀土元素的内容。
  在特种钢制造过程中添加稀有元素就可以有无效的增加钢材的韧性,但对于减低含氧量是没什么帮助的。
  这部分讨论,主要王浩希望增加对轴承钢制造的了解。
  另一个部分则直接相关,也就是特种钢制造过程中,增加一种或几种新的工艺,看看能不能对降低含氧量有帮助。
  之前王浩看了很多的资料,也想了好几种方法,就和史桂芳等人一起做讨论,但最终结果有些遗憾,讨论会议进行了两个多小时,都没有任何的进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