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其他>风云策> 第6章

第6章

  慕千山父母死得早,他很早便成了孤家寡人。异姓王看似显赫,可都是拿命堆积起来的功勋。一将功成万骨枯,曾经再威名赫赫的将领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无人问津,甚至国家的兴衰都要遵循这个规律。随着慕千山五岁和八岁时他祖父和父母的陆续离世,大晋的将才也随之断代,国力更是逐渐走向衰退,一蹶不振。
  丰乐帝在执政前期,也能称得上一句励精图治,虽喜游乐,却不算放纵太过。然而到了中年,目下皆是一片歌舞升平,便逐渐耽于享乐,纵情声色。
  慕千山没有其他兄弟姐妹,年仅八岁的世子也挑不起北疆兵马的重担。于是丰乐帝传旨,将广平王的位置传与他的叔父慕昭,仍保留其世子头衔。那时候没有人知道他过得不好,都道慕家满门忠烈,慕千山又是慕昭的亲侄子,得了这样好处,必然不会短了世子的花用。直到三年后,慕家苛待世子的消息传了出来,众人才发现这些年来,慕家竟是步步紧逼。
  此事一经揭出,像是凭空往京城扔下了一枚炮仗,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么多年来慕千山都过得不好,消息却没能传出去,幕后主使是谁昭然若揭。进一步想,这件事甚至可以说明朝中武将一系的人中已经被皇帝安插了自己的眼线。针对慕千山一事两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以范胥为首,足有十数名武臣并兵部尚书联名上书,要将慕千山带到北边,被丰乐帝拍案怒斥了一顿,两方闹得脸红脖子粗。最后双方各退了一步,慕千山仍留在京城,却不是住在慕家,而是住在东宫,范胥的眼皮子底下,仍为广平王世子,并太子侍读,平息了这场动乱。
  但事实上,这场暗流涌动的较劲还是丰乐帝略胜一筹,慕千山人在宫中,虽能保证其安全,却也缚住了他的羽翼。试问,从来没有带过兵的人,怎么上战场打仗?
  一个将领若只会纸上谈兵,离败亡也就不远了。
  入了宫后,关于慕家、慕千山的传闻便逐渐减少,皇宫里外消息封锁,普通百姓难以得知里头状况,只能通过宫里的仆役婢女传出的只言片语逐一推测。
  世子放诞无礼,性情冷漠,人前人后都不怎么说话,除夕宴上还惹怒了陛下。听说宫里大多数人都不敢靠近,只有太子总维护他。
  如此性情,以后如何担得重任……也不知十年后,大晋的半壁武廷又会交到谁的手中?
  这种关心并非空穴来风,众人对慕千山有唏嘘,有叹息,更多的却是恨铁不成钢。如今的大晋已经不是三十年前的大晋,强敌环伺四境,虎视眈眈,卧榻之畔皆虎狼。光是看北境大将范胥的妹妹范巧贵为中宫皇后,外甥明玄更是贵为太子,便能对皇帝内心的想法知悉一二。
  他也害怕外族人打进来,不得不仰仗手握兵权的连州范氏。
  然而仰仗之余,却也少不了忌惮。
  当年慕沉和谢漼这二人死后,大晋全境无将可用,总体上平静了三十年的国土烽火再燃。被慕氏威风所镇的石河人率领南诏军十万直逼中原,朝中一片混乱。大晋重文轻武多年,临到阵前竟无可用之将。就在这时,镇守北疆数十年,几乎被朝廷遗忘的连州范氏家主,镇国将军范胥,主动请缨,抽调嘉、通二州兵力共计八万,在大漠边缘展开激战,打得外族人大败而回。
  经此一役,连州范氏在大晋全境之内威望骤涨,掌控南北兵权,丰乐帝封其为宣平王。
  当年范氏家主范颖共有二子一女,长子范胥,以及三女范巧,乃正室所出;次子范芜却是侧室所出。范巧在十六岁时,便因容貌姣美,被丰乐帝看中,送入宫内,不久便册封淑妃。自古以来,前朝后宫都是息息相关。范胥有了功绩,范巧自然也得宠。丰乐帝当时还没有皇后,便册立范淑妃为后,范淑妃膝下一子明玄为太子,昭告天下。
  然而后来,范胥也被人设计,在前往永州平定匪患的路上,受到伏击而死。事后皇上派人清剿匪患,然而终究是失去了一名忠臣良将。皇后本在病中,又因为此事刺激,冲撞了皇上,受到厌弃,便被打入了冷宫。皇帝不让太子探视她,范皇后死在冷宫之时,身边不曾有一个贴心之人。
  没有母家的助力,太子便难以在波澜暗涌的京城中立足,这时北疆诸族来犯,京城大乱,终于给了他和慕千山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慕千山孤注一掷出城调兵,惊险至极地绕过外族重重岗哨和封锁,从北边调来援军奇袭,去时带的五百亲兵抵达时只剩下了几十个;与此同时,太子率兵将出城迎击,两军会合,大破敌军。然而形势所迫,太子终究是没有留在京城,而是和范胥的部将陈楼一同前往边疆,离开了上京。
  这一去,便是五年。
  无论是记忆之中的少年,还是少年情谊,都随着骤涨的战火扬成了一把灰烬,只存在于传说之中,却是再也回不来了。
  ……
  ……
  慕千山进了内间,将手上的绷带拆了下来。
  他的伤势并不作伪,方才又因为捏着茶杯的手太过用力,伤口崩裂,指骨之间又泛开一片红色,沿着手指缓缓下流,落到地上。
  他将双手浸在铜盆冷水之中,水温寒冷砭骨,他却恍若未觉似的。片刻之后,伤口不再流血,他便垂眼擦净了水渍,换了药,自己重新包扎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